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美术教育 > 招考快讯 > 应对博物馆“人才荒” 院校需做些什么?
应对博物馆“人才荒” 院校需做些什么?
作者: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日期:2008-04-24

2008年,我国各地博物馆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各地实施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客流量增加了5至15倍。观众的高期待与博物馆实际服务水平的矛盾,逐渐凸显了出来。而在这其中,人才短缺无疑是一大瓶颈。免费开放之后的博物馆迫切需要大量优秀的讲解员、研究人员、平面设计人才、策展人等等。面对这样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院校准备好了吗?

博物馆需要多样的人才

“几年前,我们就着手加强陈列展览的力量,在以前陈列部的基础上率先成立了陈列艺术研究所。经过几年的发展,研究所已涵盖内容设计、形式设计、展览制作和布展等各环节,具备了独立承办各类大型展览的能力,并为兄弟省市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提供大量服务。”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

在龚良看来,南京博物院完全可以承受目前免费开放带来的客流量的压力。“从讲解员、设计人员、策展人员等方面,我们都一应俱全,这得益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这些年来,南博调进一批长期从事考古、历史、博物馆等方面研究的专业人才,还从各大院校引进了一批艺术设计、摄影等专业人才,逐步形成了包括方案策划、形式艺术设计、古建结构、材料、工程预算、多媒体辅陈等专业人员在内的形式和内容设计队伍。”龚良表示。

然而,没有接待压力的南京博物院,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有自己的难题。“免费开放的初衷是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展览,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原有的体制下,在对文化产品的包装、把文化成果转换成优秀的展览、让更多的公众知晓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我们亟须引进和培养展销、营销方面的人才。”龚良说。

人才培养:院校是主力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系,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2000年,考古学系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办学,改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2002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一样,同样致力于培养史学等方面专业人才的院校还有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的前身是1937年设立的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1988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签订《关于联合创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的协议》,同年增设博物馆专业。1990年,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成立。同年增设文物保护技术专业。2006年5月,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依托文博学院,联合成立了我国首家文化遗产学院。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我国本科类院校中,开设博物馆学专业的院校有23所、开设考古学专业的院校有14所、开设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院校有2所。

在文博行业日益受重视的情况下,许多艺术院校也在针对市场变化趋势,拓展专业领域,根据学科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布局和专业方向,以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不同层面的需求。比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艺术院校就已经设立文物鉴定与修复相关专业。

同样,博物馆也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南京博物院与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美术学文物鉴定方向研究生进修班”,学制两年,请国内文物鉴定专家、博物馆学等相关学科专家学者授课,为加快博物馆精尖人才的培养步伐,在联合高校力量、国内专家力量办学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院校开设专业应理性

“目前,还没有专门为博物馆等机构培养讲解员的高校,一般而言,讲解员多经过培训或是馆内研究人员、策展人员、文化交流人员等兼职担任。而一般学生毕业后也多选择去沿海发达地区的文物考古所、博物馆、文物行政机构等,很少有学生选择去内陆地区地市县一级或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物机构。”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史翔说。

据史翔介绍,近年来,国家包括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工作日益重视,博物馆等文物机构的待遇有了较大提高,人才流失的情况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改观。如今,有些学生在博物馆工作一两年后,转行进入媒体、从事民间文物交易等工作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何留住人才及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博物馆工作中来,良好的内部激励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相对于蓬勃发展的博物馆事业而言,这一领域的人才数量仍然不足,且大多数院校博物馆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非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许多院校在师资不足、实习环境难以保证的情况下,盲目开设专业,赶了潮流,却害苦了学生。一个成熟的专业是长久积累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史翔说。

相关链接  院校毕业生成博物馆中坚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支撑博物馆工作的只有少数是历史、艺术专业的本科生,也有极少数的留学回国人员。20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主管部门举办了几期考古专业训练班,这些被称为“考古黄埔”的学员,毕业后成为各地博物馆的业务骨干。在此期间,各地博物馆还招收了大量具有高中学历的青年从事文物保管等工作,这些同志在各地博物馆建设中亦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一批由我国自己培养的历史、考古专门人才分配到各地博物馆,逐步成为各地博物馆的领导或业务骨干。70年代后期,大批下乡返城知识青年进入博物馆,多数从事文物保管、修复等工作,由于受原有文化程度的局限,业务水平很难再有新的提高。进入80年代,国内的一些大学相继开设文物博物馆专业,这些院校毕业生有着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已成为博物馆事业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

关键字:博物馆,人才,院校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