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展览文章 > “密林”——关于我近期的绘画
“密林”——关于我近期的绘画
作者:孙尧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0-11-13

人类越来越习惯于将自己置于任何事物之前,理性的力量似乎能让我们足够确信为世界带来某种秩序,然而我近期的作品却拷问这一自信。

在这一组名为“密林”系列的绘画作品中,我故意让自己重拾浪漫主义艺术的情怀,甚至回溯欧洲北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来重新审视作为主体性的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北方文艺复兴艺术家疏远对具体人之事物的表述,却对风景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兴趣。他们更关注自然之物中所蕴含的对于人与世界之终极命运的象征意义,在德国Danube School画派的艺术家阿尔特多费尔Albrecht Altdorfer的作品中,我们能够察觉作者对于自然中所蕴含的原始能量的深刻洞察和体验。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偏好于在作品中大量描绘无限的旷野,广袤森林以及晨夕更替的自然图景,而将人世之事的发生埋藏于画面里自然的日历表中,哥特艺术的深刻影响更让艺术家们将对宗教的理解和体验投射入诸多的自然对象之中。因此,目不穷极的山峦,变幻莫测的云气,枯朽而仍然高耸的橡树成为寄托人对消亡和重生体验的象征之物,而在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终究无法与自然的无限之力抗衡的无限失落中,人找到了自身的悲剧性宿命。然而,这一悲剧性的失落体验也正是当时的艺术家所竭力维系与肯定的,人的主体意识也是在这一生命终极体验中而得到某种相对的稳定。

启蒙运动对理性的推崇以及科学主义思维的强势让人的主体性从虚无缥缈的无根状态中获得了独立于世界之外的地位,人史无前例地意识到自身对世界所赋予之终极命题的摆脱,能够转而为自然立法。早期蕴藏在与自然的交融中那种原始的神秘体验消失了,自然成为了物的化石以及人类的游乐场,人在迫切需要摆脱无根性的挣扎中将自然与自身的最后一丝联系割断了。

现代图像与信息技术延伸了继文艺复兴以来所提倡的“窗口视觉”。定点透视学的运用在画面上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而视频和图片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视点,让人能更从容地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视点来看待世界,而自然则成为透过许多扇窗户之外的图景。即便是早期文艺复兴时的北方绘画与德国浪漫主义的作品中也依然存在着人由己向外的“窗口视觉”。人们几乎无法在自身和自然的交汇中找到更合适的感知途径,而更多的是依靠视觉的面对面来把握对于世界神秘力量的体验。而基督教对自然之力的理解也并未对此做出过多的揭示,人只能够通过外化到自然物中的象征性来体验无形之上帝的原始驱动力。这也是我们得以在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绘画中经常感受到的浩瀚苍穹和渺小的人之命运的对比,以及将自身投入由这一对比关系被无限放大所造成的情境中来体验上帝的审视,同时也触发了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对终极命运的深切自觉。然而,“窗口视觉”的姿态注定了如此的“看”终究无法企及来自经验世界背后的所谓彼岸。世界在眼前仍然是被把握为对象的存在,对象的变幻无常导致了浪漫主义者在精神上希望超越现实的世界,而超验的世界作为对象来说却又无从把握,因而只能寄托于自然的实存形态来达到对某种彼岸的幻想。

世界要么是作为迷雾横亘在迷茫的人面前,要么是作为丧却了神秘灵性的标本成为科学主义手术台上的质料。当技术进步论割断了现代人对于基督教关于重生理念的最后一丝情愫之后,所有对于环境危机问题的论调与担忧则蜕变成为单纯的求医问药。

我近期的绘画,从早期欧洲文艺复兴关于自然风景的作品中获得了某种体悟,怀着同样对自然的无限生命驱动力的感悟和宿命论中对死亡和重生的心灵体验,尝试着将知觉投入对自然的记忆之中来幻想人之内心世界的结构,并通过这种幻想的体验来回归世界之初人与自然的交织状态。这一交织不仅仅是单纯的共生和谐,而更是某种同质性的相互蔓延,正如梅洛-庞蒂所认为的身体作为知觉世界与内心的中介那般,世界通过我对自身心灵的洞悉得到展现,而我内心的肌理则散漫到世界的万物之中,“密林”正是对自我内心肌理的一种隐喻;同时,画面也并不成为注视世界的窗口,而是我们反观自身的镜子,在这一反观中,记忆与幻觉中的自然图景悄然地追寻着自我心理中对应的结构,而我对这一结构的表述也始终在自觉与不自觉的矛盾交叉中进行。画面是我努力体验的结果,试图在记忆与知觉的交织中确立某种熟悉的秩序,而呈现出的却只是零削琐碎和此起彼伏的图景。我的作品也是关于风景的描绘,而这一风景缺乏我们在Caspar David Friedrich作品中所熟悉的无限延伸的透视空间,并依托这延伸的空间所营造的场域来寄托超越现实的无限渴望,抑或是在Albrecht Altdorfer的作品中所感受到的蕴含在自然中的上帝之眼对人类的审视;“密林”背后往往是无限与混沌的不确定地带以及被时间的记忆所编织起来的维度,因而,我的画面是缺乏固定视觉纵深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缺乏,让我的追问得以不循着线性的思维而展开。

空间的表现在我的画面中显得错乱和陌生,或者只能说是对心理空间的可能性描述,我们往往在欲表述时才发现表述的困难。因此,我的“密林”始终是一个期望建构自我内心面孔的尝试,在人类将目光投向与外部自然的协调相生之时,我却将注意力转移至自身,用藤蔓和荆棘以及记忆中的奇山异石来模仿与编织起身体乃至内心的原初结构,通过回归这一原初质地的过程来感知自身同世界的紧密纠缠。“密林”也传达着一种来自于林中的召唤,让我们能够如同拨开群山迷雾般地剥离横却在我们灵魂深处的浓枝密叶,将我们傲慢的理性外衣丢弃在我们开始的地点,从而得以获得片刻的聆听。

孙尧 2010

关键字:孙尧,密林,绘画
分享到:
展览链接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