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昊的画,亦真亦幻,因为太写实,反而恍然如梦。
这种作品,是在挑战我们的视觉和记忆,也让我们静心反思“存在”的含义。面对这个完全与实物一样的“画”,我们究竟是怎样分辨“实”与“虚”呢?既然如此逼真,那还需不需要实物了?对于只需要“看”的东西,其实有这样的一幅画就足够了。
这种作品,把感知与现实重叠起来,到底还要不要分真假?佛教中有“六识”与“六尘”之说,六识就是通过感官感受之后形成的记忆和认知,其中的“眼识”所反映之“尘”,即所谓“色”,用现代语言就是视觉所反映之“现象”。佛理主张,“眼”不该为“色”所诱导而陷入痴迷中。今天展出的天昊画作,正是对于这种道理的一个极好阐释。画中茶杯、电筒、旧杂志、沙发、电视机……等等世间万物,本来都可以这样非实物的形式出现于世间的,这些作品,源于天昊之“识”,但以油彩麻布为料,以写实技巧达到错觉幻觉效果,竟也能如此精致乱真,让我们误以为是实物之“尘色”——这更揭示“尘色”之虚幻的本性。我们平时贪嗔之心,多源自这些尘色的迷惑,如果领悟了这种“画”与“实”的相通之处,也就不必那么处心积虑地在功利主义泥淖中挣扎了……
像天昊这样真假难辨的画,是最纯粹的“画”,它看起来与实物几乎难分彼此,唯一的区别,就是它不是实物,所以它除了“画”这个属性,别的什么都不是。
天昊的画,都是照着实物做的,作画的情景,颇似古人之“格物致知”的修行,看画的人,也应该有同感吧,睹物思人,思自己,思社会,思生命……
实物与画,区别可以忽略,相同点才更重要,那就是都能唤起人的情绪情感——这些画作的内容,多是人们多年前最常用的物品,但不知何时开始,已经很难见到了。我们喜新厌旧、得陇望蜀,不断去追求所谓“新”的、“先进”的东西,抛弃那些用过的、用旧的、用坏的东西,以至于常常忽视了我们真正在乎的感受——某些平常物件,现在可能已经丢弃在哪个角落,无人问津,但是多年前我们刚刚得到它时,可能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珍惜呵护……但不知何时开始渐渐淡漠了,忽略了,遗忘了……它也许是个深情的礼物,也许是个艰辛的成果,也许是个幸福的回忆,也许是个悲伤的怀念……是什么冲淡了这一切?物品犹在,心情不再,这是一种残酷的惋惜,是对万物,也对自己。
天昊这些作品帮我们重构了那些被忽视的记忆,让我们认真回想,这么多曾经伴随我们一起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物件,究竟何时退出了我们的生活?怎么也没说一句再见?没有一点惜别?没有一点留恋?那些给我们带来那么多便利、快捷、安全、舒适等等益处的东西,我们有没有一点感恩?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认清了我们自己,是多么薄情寡义、忘恩负义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