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展览文章 > 艺术家从生活中抽出什么进行创作?
艺术家从生活中抽出什么进行创作?
作者:夏彦国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3-14

首先感谢此次参展艺术家,感谢他们接受展览邀请,并围绕策划主题进行创作。

《摆摊》展至今已是第三回。第一回是从展览泛滥的现状、美术馆的画廊化运作以及艺术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等方面来切入的。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任何话题都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这些因素让中国当代艺术走入大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关注当代艺术。艺术市场好的时候,投资者采用撒网式购买艺术品,这种投机方式使得当代艺术有量无质,使得创作,展览,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和粗糙。这两年,网络和大众媒体的宣传使当代艺术有了更多的影响力,但这影响力还是以经济价值为前提的。08年的金融危机并没有给中国当代艺术造成太大的创伤,当代艺术的收藏从国外转入国内,艺术家的创作从模仿开始有原创,艺术从业者也更加理性和成熟,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过渡期。整个艺术界也渐渐理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不过,这并不是我们要担忧的最大问题。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产物,历史也从来不按照我们既往的经验前行。艺术品创作泛滥或者展览泛滥、艺术市场火爆,这都是表面问题,都是显性的,不是根本上的。对于一个艺术从业者来说,我更想知道,我们的艺术家从事艺术的态度是什么,终极目的是什么,是让自己有更多的财富还是载入史册?自娱自乐?抑或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来传播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价值观?2010年1月,我在宋庄美术馆参与策划的一个展览主题定为“不确定的可能性”,前言中我讨论了艺术跟社会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位置”,这是从“社会和主流意识形态对艺术的态度”这个角度来谈的。艺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是微乎其微的,有也是经济上的,所以,作为知识分子的艺术家,仅仅给社会带来经济虚荣是不够的。艺术家能给社会带来什么,艺术界自身应该如何获取社会真正的认可,艺术家是不是知识分子,如果是,那是不是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所以在第二次《摆摊》展时候,我把展览主题定为“表态”,是基于艺术创作和艺术家自身价值观来说的,艺术家群体是社会的温度表,艺术创作应该把“冷热”感受通过作品反映出来。这几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怀着财富梦闯进艺术圈,期望通过简单的画面、觥筹交错的人际关系和疯狂的媒体宣传来获得名利上的虚荣。市场的骤然升温注定是阶段性的,没有判断,没有态度,没有思想,也不会有持久的影响力。而且作为敏感的知识分子(我个人一直把艺术家看做是知识分子),如果对当下的社会没有看法,何谈精神价值的当代艺术?所以,在“表态”展中,我邀请参展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对艺术本体、社会现状等等提出自己的看法,不管态度对错,有——是前提,否则艺术对于创作者来说只是另一种物质存在形式。我们不一定能改变什么,但试图改变或者说点什么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不得不承认,我对展览主题的确定有点理想主义,但这也是我策划展览的前提和动力。

今年,非常高兴跟“西五艺术中心”再次合作《摆摊》的第三回展。跟前两回不同的是,这次展览主题更多是我从艺术本体的一些思考出发的。题目“抽”,谈的是艺术创作和日常经验之间的关系。最初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的:一,前面已经谈到,中国当代艺术已经从模仿开始有自己的原创,即使原创不是很明显,至少已经开始。但是在这几年的展览中,我们看到更多的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上并不是很认真,比如图式和观念的简单对接,比如对现成品利用过于随意等。这导致艺术表达上的直白和肤浅。二,如今的当代艺术创作跟日常经验越来越紧密,艺术家的个体经验及其日常生活的细节成了创作的题材或主题。这已经成了一个显性的特征,尤其在青年艺术家群体中更为明显。而在现实展览中,我看到部分青年艺术家对日常经验的运用非常随意,我们可以说花花草草是艺术,但不能把艺术等同于花花草草。艺术来源于生活和经验,是老生常谈,但并不是任何经验都是有效的。在此,我无意触及当代艺术的标准问题。导致这个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很多答案,我想“浮躁”肯定算一个。三,艺术和话语权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赤裸裸。对艺术品的判断,需要权威的解释,但是权威本身就是应该被质疑的。网络让神秘感消失了许多,谁都可以对一件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对艺术品的判断也一样,没有万能的判断标准。艺术家通过知名度来确定作品的思想高度和影响力,也通过批评家晦涩的解释来获得知名度,而部分批评家本身也像政治家一样为了获得知名度浪费了不少“心思”,然后用已有的知名度和公信力继续浪费读者的信任。我们已经进入到多元化时代,比如判断的多元化,话语权不是通过权威获得权威,而是靠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学术思想,和对当下持续不断的关注获得的。如果艺术家在创作上不认真,批评家看不懂作品、不了解艺术现状,经营者在运作上弄虚作假,无疑就是自欺欺人,艺术将不再是艺术。冒充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批评家等精英分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占其位,而无所为。

在这次展览中,我对展览的呈现方式做了调整,所有的作品在展示中都是匿名的。更多时候我们观看艺术品,会着急看标签,所以在这次展览中,我期望观众可以从作品本身入手,用心思考作品所要诉说的经验和表达的思想,改变先入为主的观看方式。我们对一件艺术品的观看,往往过多依赖外在的或者过去的、别人的知识来判断。这种观看方式阻碍了观众和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另外,购买者可以通过作品本身来决定要不要拥有这件作品,这样可以买到自己看得懂和喜欢的艺术品,避免知名度和权威专家的说教对作品认知的干扰。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收藏家,尤其是现在,收藏家的审美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媒体的判断,传播了越来越多的垃圾信息,所以,作为作品的购买者更应该从作品入手,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个作品。再者,在这次展览上,我希望更多的观众参与到对作品的评价中。任何一个观众都可以对匿名的作品进行评价,如果您的评价得到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认可(这是一种点对点的认可,观众喜欢作品,艺术家喜欢观众的评论,这样就可以进行等价交换),我们将给您一定的奖励,具体操作方式将会公布在《摆摊》网站上。评论家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尴尬的,策展人冯博一曾说是个傻逼都是策展人,这句话也可用在批评家身上。不得不说,有时候我们看到部分“批评家”对作品的认识甚至不如非专业人士。所以,这次展览中,“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活动期望得到更多客观真实的“评论文章”。在这个当代艺术热的时代,平均每天有好几个展览要开幕,作为观众,除了凑热闹,还得到了什么,喜欢与否,您都有主动思考并评价的权利。在展览杂多的时候,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也成了每个艺术家和策展人的一种奢望。

另外,这次展览依然延续前两次展览的形式,我们给每个参展艺术家一定的材料费,然后艺术家使用等值的材料费进行创作,来表达当下社会给予他的经验和感受,并通过互动的方式跟观众进行交流。所以我们希望观众可以从自己角度和自己的经验来欣赏和审视所有参展作品。没有观众的参与和评价,那展览就是失效的。所以,作为策展人,我期望大家用自己的眼光来对此次展览或者作品进行更加纯粹、真实的评价。

关键字:夏彦国,艺术家,创作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