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文明的重要分支之一,艺术在当下越来越走向多元和丰富,艺术潮流此伏彼起,艺术语言日新月异。艺术史发展至今,观念先行、跨媒介、跨学科已成为常识,艺术积极地介入政治、社会、文化,成为常识性的主流方向。在这种综合语境下,架上艺术似乎变得苍白而无聊,“审美”更是政治上非常不正确的词。
但无论艺术发展至何种地步,无论潮流和语言具有何等程度的差异性,艺术的感性属性一直是潜在的。尤其是当把它与其它文化领域相比较时,这一点更显得清晰明了。这种感性属性,也正是艺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才华的艺术家,总是能在让艺术承载一定意涵的同时,褒有它的感性功能,这种感性功能,如同药引般微妙地触发着感受者的本能、直觉、欲求……让观者的心灵获得潜移默化的滋养。这时,以感性属性为基底,丰富的审美趣味应运而生。
任何领域都有投机的可能,当发现、揭示生存中的各种“问题”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方向后,也就意味着如此即可保证“政治正确”,符合艺术史发展的合法逻辑。但对真切的人生而言,生活要比艺术的范畴大的多,“发乎真情”也是艺术的最可贵初衷。这时,如果乐观而通达的慧心确实真诚地发现生活中美好的闪光点,或令人愉悦的诗意,并能通过艺术的方式顺畅的传达出来,这样的艺术自有其平静而隽永的价值。
康妮和梁浩两位艺术家,在进行其它方向的艺术创作的同时,保留了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热爱。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琐碎而并不乏味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发现并抽取出了隐含于其间的生命力,并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他们的画面中,那些平淡无奇乃至朴素粗砺的植物、桌椅、墙垣等,焕发出了被劳碌而疲惫的目光所忽视的生命力,蕴含于其间的堪称为诗意的美质,被慧心妙手捕捉并抽取出来。同时,被各种文化潮流所浸染的本性,在这种与最贴近自身生命的周遭杂物相处、对话的过程中,有所苏醒。这些从平淡生活中提取诗意的作品,也从另一种角度暗示着生命中不断的出发与返归、扩张与内敛之间的辩证关系,生命的适度张力由此而持续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