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扫地工的梦》是冯国东1980年写的一篇自述,叙述了他创作《自在者》的想法以及艰难的艺术之梦。如果从冯国东70年代中开始艺术创作算起,他的艺术梦一做就三十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都说人会时来运转,老冯日子刚刚好过一点,可“三十年河西”就再也不属于老冯了!真是命运不公!
在老冯癌症晚期的自画像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受难者的形象,为了三十年前一个艺术梦,受了三十年的难。但这三十年,老冯始终苦中求乐,在逆境中津津乐道自己艺术的探索。他把生活中每一种“活儿”,都变成艺术,同时,他也是天生的视艺术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过程的艺术家。所以,三十年,老冯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潦倒,但三十年,竟让老冯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正值英年,却壮志未酬,真是天妒其才!
(一)
1979年2月,春节期间,北京中山公园水谢,以“春潮画会”的名义举办的《北京新春风景物画展览》,在北京美术界引起轰动。轰动的原因有四,其一,背叛文革艺术以重大题材和重大主题作为判断艺术的标准,首次以风景和静物作为展览的主题和展览名称。其二,文革以及三、四十年被压制的现代风格的艺术家第一次出场,如刘海粟、庞熏琴等,包括在1957年反右中被压制的艺术家袁运生,也首次展出了他的具装饰风格的《水乡》和壁画稿《召树屯》,其后,袁运生的装饰风格影响了80年代的壁画运动,在80年代初现代风格的试验中,成为重要的一个支流。 其三,1957年即被打倒的美术家协会江丰复出,写了影响的前言,前言中说:“这批自由结合起来的画家,不设审查制度,由全体出品者协商决定展品数量和挂画的位置。”“这个作法很好,自由结社是在宪法上明文规定赋予人民的合法权力,而且画会是一种有利艺术发展的组织形式:一,繁荣创作;二促进艺术作品的风格,体裁和题材的多样化;三,可以起鼓励画家们在艺术上互相学习,互相竞赛,互相提高的作用;四,有更多 的机会 把艺术作品拿到群众中去,接受群众的评论;五经费自筹,无须政府补贴;六,还可标价出售,以解决画店不收,宾馆不挂油画这种不符合百花齐放的精神的作法,而造成画家再生产的经济困难问题。对发展艺术创作有这么多好处的画会这种组织形式,应该大力提倡,办得越多越好,这一定会得到 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和支持。”江丰的前言,为自由结社 开了行政上的绿灯。从80年代初“画会”风潮,到85美术新潮的“群体”运动,这种自由的艺术家群体,和民间展览的现象,才是解构国家展览尤其是“全国美展”的展览模式,及其代表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真正力量。 其四,本次展览出了个冯国东!尤其20多年之后的今天看来,冯国东,可以和赵文量、杨雨澍及其《无名画会》,以及《星星美展》、上海《十二人画展》一起,标志北京乃至全中国实验艺术的先锋。当时冯国东参展的作品《家家院落》,色彩强烈,笔触粗旷,风格与西方野兽主义接近,在所有参展的艺术作品中耀眼夺目,真有点尺世骇俗的味道。1980年他又画出了类似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在当时,他的作品不仅仅象大多数画家那样,局限于风格的尝试,而且表现了自己人生的苦闷和压抑,尤其是《自在者》成为当时 先锋艺术的代表作,1980年我在《现实主义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一文中,说《自在者》表现的是:“作为一个个性的人的存在,实际上是被扭曲的,支离破碎的”感觉。所以作者使用了“现代派某些手法,构成了一幅支离破碎的人体、强烈的对比色彩画面,令人这幅画面前感受到一颗痛苦、激愤的心灵。”三十年前,在革命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年代,对于一个没有接触过西方现代艺术资讯的青年来说,《自在者》的创作,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三十年后看这幅作品依然让人感动。
(二)
冯国东,1948年2月生,1964年初中毕业,随即参加了工作。自幼喜欢绘画,曾在帆布厂作清洁工作,70年代中期就画出了一些类似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的绘画。因为工人和工厂领导不理解冯国东的绘画,他曾遭到批判,并于1979年被工厂开除公职。当时,我曾经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他的作品,和他写的一篇《一个扫地工的梦》,在那篇文字中,他叙述了他为了画画,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难之中,没有钱买颜料和画布,他就使用破衣服和床单、被面作画布,甚至据一个朋友说,他当时盖的都是没有被面的棉絮。编辑部在发表了他的文字后,收到大量读者的画信,以及读者寄来的画布、颜料和汇款,让我们转给冯国东。
80年代末期,冯国东作过一些类似钟表的小型活动的机械装置,作品诙谐而巧妙,这些作品曾经参加过《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也绝无仅有。老冯的此类作品,表面上类似西方早期现代主义中机械类作品,但从艺术态度上看完全不同,西方的机械类作品,有其美术史线索中的上下文关系,而老冯着迷于生活中的各种“丢弃物”,在于老冯从中看到了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经过他的手,这些废弃物都会变成好玩的东西,废弃物成为作品的过程 ,对于老冯,是宣泄生命力和施展巧手的过程。这是一种接近生命本真的创作姿态。此种作品在老冯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90年代,冯国东为了维持生计,曾经在鼓楼和朝阳区有过一个摊位,卖一些古董和自己的木雕,因为经营不善,1997年罢手,或者说,他从来就没真正经过商。因为那几年,他并不在意发现和买卖真正的古董,而热衷于“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热衷于惧各种废弃的旧货,收集卖不出去的破损古董。然后人把数件古董和旧货的局部,经过拼接改造成为全新的东西,不理解他的这些作品的,说他在制造垃圾,理解他的作品的,称赞他是点石成金。这就是他经商的几年的所作所为,与其说他在经商,不如说他在古董行当中收集古董废弃物,用于宣泄自己的生命力和施展自己的巧手。
1997年他在北京郊区北皋乡的农村租了一个农民的小院,这几年他的艺术活动集与木雕创作,他说木雕的工具简单,木头是树根,农村到处都是,不象画画要花很多钱。其实,木雕几乎贯穿了冯国东全部的创作生涯,也显示了他多方面的试验 和才能,尤其在结构和组合上,幽默和智慧并举,实用和审美共存,成为他木雕作品在语言上的一大特点。如把电话机和电唱机组合在人体木雕中,把马桶盖地把手雕成男性生殖器等。组合上的智慧和幽默感,还显示在那两件使用葫芦组合成的女人体上,不但巧妙地利用了葫芦浑圆的造型,同时把中国民间根雕的造型原则,转换成现代艺术语言原则,这在冯国东木雕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语言转换,即传统根雕只是随形就势做成诸如可爱动物之类的造型,而冯国东这件作品,所谓随形就势的形和势,是一种具有抽象层面上的开和势的美感—浑圆和曲线。此类作品在冯国东的作品中还有不少,如那件根据树根的形做成的巨大昆虫头部,类似现代幻想灾难电影中的巨型食人昆虫,有一种怪异的恐惧感觉。冯国东此种语言上的尝试,与王克平的木雕一样,都成为8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中富有创造性的试验。冯国东的木雕根据女人体变换出来的抽象造型,占不小比例,其造型的流畅、完美和可爱,不亚于西方现代雕塑家阿普等人的作品。冯国东还立体主义的试验,值得一提的还把硬质木头做成柔软、纠缠的造型试验等等,其造型试验的多样性,都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2000年,冯国东搬到宋庄乡的小杨庄,他连买带捡一些便宜的材料,靠自己的双手,又作瓦工又作木工,还兼管工、电工,修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和住房,还修起了个喝茶的凉棚和一个凉亭。一次,他为了挪却一块石头,竟然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象这种粗活笨活,连当地农民都不屑于干,但老冯乐此不疲,这一干就是四年多时间。因为老冯从来不把这些体力活计仅仅当作活计,而是当作施展手艺和消耗生命的艺术。老冯得益于此,也失之于此。其中利弊,说深说浅都不一定合适,只有留待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