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字、画画,都要以纸为媒介把思想内容传达出来,自古就有「纸黄金」「纸寿千年」的说法。材料主要是以树皮、藤皮、麻、竹等材料为主,制法北方多以树皮,南方则多以竹料为之。种类有毛边、罗纹、皮纸、料半、连史等等。
早期用纸:《说文》「纸」丝滓也从系氐声,都兮切。以及另外一些文献的记载和解释,「纸」是「系」旁。在上古时期应该为丝织物。到中古的东汉时期才出现了纤维造纸技术,东汉蔡伦改革了造纸的技术。
麻纸:大概在西汉时期出现,历史最为悠久。自汉到唐时期的文书和绘画使用的大部分是麻纸,特点是纤维比较粗糙,帘纹不清晰、表面多纤维束。但是组织不够紧密、松散。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制作工艺不断的提高,到了晋代出现了比较精良的纸张,这时期的纸比较粗厚。
皮纸:大约在东汉时期出现,因质地洁白而柔软,有好事者则称之为「绵纸」。这种纸张一般都是桑皮纸。《天工开物》说:「纵文扯断如绵丝,故曰棉纸。」种类如楮树皮,楮树皮亦名谷树皮、桑皮纸及檀皮纸。青檀纸即著名的宣纸。宋、元、明使用比较普遍,皮纸洁白细腻,即柔且韧。配料极为细致,有纯皮的、有相互参透的和草料结合的,这种配料的多和少以及参胶配药都直接关系到渗水性能的程度和纸张的寿命。
蚕茧纸、棉纸:蚕茧是高蛋白物质,和棉花都是造不出纸来的。树皮、藤皮、竹皮的纤维的两头为扫帚状,只有这样才能结织成所谓的书画用「纸」。蚕茧纸和棉纸只是一个形容词,形容纸张的洁白 晶莹剔透,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一棉和蚕茧制作而成。
竹纸:约出现于五代。有:连史纸、毛边纸、玉扣纸、开化纸,南方多产毛竹因此竹纸大多在南方,较厚者,称为「海月纸」。较薄而白洁者为上品。明清印书大量使用。比如明末常熟毛晋之汲古阁本,大多为竹纸。清武英殿印书大多用的是浙江的开化纸。其中色黄而一面光的竹纸,亦称毛边纸,纸质稍差,但价廉,清代印书铺尤喜用之。
宣纸:说法不一,有争论。主要有两大说法:一说是因为唐代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另一说是:明宣德年间造纸而得名,故有称之为「宣德纸」之说。现尚保存有着名的「宣德陈清纸」、「宣德五年造素馨纸」款的纸张,为国宝级文物。宣纸主要以檀树皮和稻草或用楮树皮相互掺和为原料,檀树皮量多者称「皮宣」,量少者称「草料纸」。草多者硬而易脆,日久变黄。
造纸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另外还有对抄纸、漂白、捶打、蒸煮等等都需要实践经验,没有实际的操作光靠文字是讲不明白的,用多少水,蒸煮的时间多少,捶打数的多少和力度的轻重,漂白的时间长短都要涉及到纸张的质量。 另外各家各地各时期每家造纸的药方和配料也不大一样。
熟纸的区别:古法,古法熟纸制作方法过程繁复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但是这种纸张保存时间较为长久;新法,现在画细笔划的纸张大都是以用胶矾纸,此种纸张易脆。时间保存不久,如果在一般的条件下放着不出三五年就风化掉。 古法熟纸选料考究,一般都要纸面较厚纤维较长的纸张制作。方法大概刷以白芨水、杨桃藤(藤梨树,是味抗癌的中药)汁、和上其他一些防蛀防潮之类的药物。再经过捶打、上蜡、打磨或染色、上粉。这样的纸张制作出来比较光洁牢固,墨色才会亮丽。现在所谓的「熟宣」既胶矾纸,胶矾过厚了,墨色就会发闷。上十几遍不出效果,纸料不大考究。手上保存的的都已经风化掉了,实为可惜。
折扇:折扇的发明者是日本人,五代时通过进贡传入中土。元末时期流传于社会上,明代中后期在文人士大夫之间广泛流传。与之传奇戏曲的流行,文人们在写剧本时把自己的精神寄托与扇子,徘徊在剧本之内。使「舞扇」成了明清两代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扇子上题字画画民国时期依然尚存,文风仍然不减。从明中期的吴门四家到明晚期的董其昌,从清初的四王到清末的吴昌硕,从民国到建国后都留下了不少扇面精品。
「古吴久华□□□」「上海朵云静记监制」「九华裕记监制」「九华和记监制」「杭省西湖仁鑫翔制造」「省杭张子元」「文华堂选制」「上海文华堂」「墨华轩荣记选记」「朵云轩出品」「金陵王吉源监制」「上海文华堂选制」「上海九华堂和记选制(其中有地址为「上海河南路九十号」的字样)朵云轩 松竹斋 九华堂 文华堂王星记 (注:这些字号当前也有使用,和民国期间的性质有着某些差别,有的是带有画廊性质,这些都是当时较有声誉的南纸店,相互竞争异常激烈。有的为了结交仕宦甚至不惜工本的制作产品甚为奢侈。十四档是民国到建国初阶段的流行款式,十六和十八档是文革前后的款式。当时朵云轩托苏州定制了一批非常不错的扇子,工本较高,质量上乘。因为每柄扇子上都要落上各自扇庄的款识,当时竞争异常激烈绝不会偷工减料,否则砸了饭碗不成而且把南纸店名誉毁掉。所以有不少精致的折扇流传到现在,它的宽度在25到22厘米之间。到建国初期公私合营左右,折扇的质量还是可以的,当时的材料基本上是民国期间存下来的( 按老方法折扇的选材到加工制作过程至少要两三年以上,不像现在的大批量生产几周时间就能搞定),再加上老工匠的制作态度和经验还是保留了下来。特点是:
【1】民国是粗绢做边线稍宽一些,建国以后大部分用了蓝色的细绢;
【2】到了公私合营之后把「扇庄」改为「公司」的字样;
【3】1958年之后又把里面的款识的印章字样改为简化字,印泥也改了;
【4】把扇庄改为合作社之后,大家统一收工资统一做同一样式的扇子,没有了竞争。质量下滑,减工序换材料。比如边线问题,国初时期绢下面还有一条薄皮纸镶的「经」后来就干脆不用了,这个一般不仔细观察是看不出来的!
【5】另外就是浆糊的问题,古法:浆糊里要增加数味中药,作用在于加固和防蛀。建国以后逐渐消失掉了……
甚至用了工业浆糊清代民国之际有南纸店之说,何谓南纸店?南纸店就是明、清、民国之际文具店的统称。南方多竹,很多好纸多出于此,故以斯名。以售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为主,如旧时的荣寳斋、朵云轩、十竹斋、九华堂等是南纸店。如洋酒、洋烟、洋钉。西人多精于此,故名。南纸店就如现在的银泰、解百都叫商场様,一见名字便知是卖百货之地。也如现在的「北方面馆」而其只不过是一个文具店代称而已。而友人方刚军嗜故纸如命,惨淡经营,至今收集了二十多年,洋洋洒洒达数千个品种蔚为大观。材料、包浆,皆具有年份毫无火气,增添其写字作画微妙厚重之神采,特今挑选完整作品百余幅付梓刊行。
辛卯端午 于军伟记述于楮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