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作家朋友通信,提及各自的近况,尤其是入冬后,日渐明显的孤独感与抑郁。她说,她刚读完了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孤独及其创造的》,觉得很有收益,文中写到:孤独。但不是指孤身一人那种状况。例如,不像梭罗为了寻找自身的位置而把自己放逐;也不是约拿在鲸鱼腹中祈祷获救时的那种孤独。而是退隐意义上的孤独。是不必看见自己,是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
“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式的孤独,从来都不曾在艺术家们的秉性或其作品中缺席。与高更争吵并彻底陷入僵局的梵高,割下耳朵的疯癫,是孤独在作祟,“她被烟花寂寞”的杜普蕾,在大提琴的琴弓无力坠向舞台的瞬间,明了一个人独自前进的艰辛,也是孤独在作祟。常年无法驱逐的所谓的孤独,却是灵感的佐料,热闹散尽,退回自己的内心,便开始与自己进行对话。有人,是日本俳句式的孤独,形是寂寞,色却是空。有人,是自怨自艾式的孤独,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像钥匙被反锁在柜子里,注定无法解锁。
而牟林童的孤独,又是另一种的诠释。这个年纪轻轻的画家,作品里总是透露着让人无法轻易放下的神秘感,神秘,来自于不可知,以及距离。画家与画与观者,一旦形成了距离,便有了无法跨界的疏离。因为无法洞悉与自以为明晰的注解,因而,一幅画就是一种孤单。画于2007年的布面丙稀《在烟雾中,乌鸦找到了同伴》,是我最早看到的他的作品,一个身穿深蓝色衣服、闭着眼睛呼出一口白烟的瘦削男子,头顶正站着一只乌鸦。没有同伴的男子,有一种虚幻迷离的气质,他单薄得随时会倒下,但又始终站在那儿,似曾追寻某种不确切的情绪,但终究不了了之,而乌鸦的同伴呢,始终是缺席的。
在牟林童的画中,男孩女孩的脸孔,都有着相似的神情,单薄而独立,这样的脸孔,一目了然,却不一定难忘,所以,有时候,要借助一些外物来提醒自己对他们的记忆,比如落在男孩头顶的一只乌鸦或蓝鸟,比如环绕在女孩头上的一圈花环,或男孩女孩身后那一双硕大的翅膀。但牟林童说,有时,这些外物亦不过是一种情绪,未必暗藏深意。它们,出现在人的虚空之中,反而比那些符号式的脸孔,多了一些生动的气氛,常常被孤独包围着的人,总有几分的呆滞,无法抽离。
而到了2009年年底的这个画展,《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画家终于开始在画中,细细诠释他所理解的“孤独”。最初,是圣修伯里笔下的小王子,在牟林童的画笔下,有着无辜的眼神和单薄的肩膀。他的玫瑰花,他的猴面包树,在画作中,就是一些孤单的符号,玫瑰花很细小,而猴面包树也看不见顽固的倔强,他把这两幅作品,一幅名为《我将呼吸化作星辰,挂在你无法洞察的夜》,一幅名为《全世界的江河也休想滋润,这朵曾经骄傲的小花》。事实上,那个独自生活在自己的星球中,生活中唯一的乐趣是一次次地眺望日落的小王子,大眼睛里的无辜,已经泄露了一切。而这并不是全部,在《我在海上,名为忧伤》的另一组作品中,在幽蓝夜空中(或可理解成夜色中的海)以坠落的姿势飞翔于云下的“天使”则是另一种的孤单。画面中半圆的波纹鱼鳞式的彩色图案装缀,在画面中有着明显的反衬,一如热闹人间的万家灯火,而这样的飞翔,仿佛永无尽头。“一段段失去的模糊的故事/静默在坠落依旧的悲哀中”,那些坠落在灯火里的故事,亦未曾多出几分的温暖,这便是旁人无法读懂的孤单吧。
“你觉得孤独的时候,会去干吗?”
拿这个问题去问不同的人,肯定会有很多形形色色的答案。但,如果有人回答:“我从来没有孤独过,真的,孤独时,我会自己跟自己玩得很开心。”你会不会被触动?原来,隐没在花园深处的孤独,也是可以消失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