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展览文章 > 在2008年汪诚一油画艺术展研讨会上发言摘录
在2008年汪诚一油画艺术展研讨会上发言摘录
作者: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10-28

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汪诚一的毕业创作《信》是当年马克西莫夫老师最喜欢的一张。 “汪诚一一直以来,延续了他的比较写意的,大笔触的风格,而且顺着他的路子往前发展了。汪诚一是很低调的一个人,改革开放以后,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关注,但是他仍然默默无闻的潜心作画,而且画的很自如,很潇洒。我在前些年不断看到他的画,到杭州也去看望过他,但是大规模的看到他的作品,今天是第一次。看了以后我感受很深,他的画面表现的很轻松淡雅,这在当前的中国是很少有的,我是非常喜欢的。中国社会的变动很大,矛盾非常激烈,发展又非常快,一直以来人的心态是非常不平静的,反映在社会上、艺术上也是很激烈的,变动很大。相比之下,汪诚一倒是心态比较平和,他的做人作画都很潇洒,看起来很舒服,很自如。我觉得这样一种画风在当前是难能可贵的,我是很喜欢的。”

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汪诚一和我是油画训练班的老同学,我们两个人的毕业创作都是以北大荒为题材,我们一起到北大荒去,和垦荒队共同生活,这使我们又增加了一份特殊的亲密关系。汪诚一永不停息地在自己的艺术追求道路上默默进行探索。他展览的标题是“洗练如生”,他的人也是这样的,非常的淡雅,非常的平易,默默的在艺术领域耕耘。正如他所说的“艺术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基本上在一种唯美的,抒情的,写意的艺术理念下探索。在我们毕业了五十年之后,在这么长一段时间艺术作品的展示,给我感受特别深刻的,我是非常高兴的。”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汪先生做画重色线,重挥写,在那后面蕴着的,是他的感情。这种感情并非雄浑或澎湃的一类,却天然地有着一种凝炼的倾向。‘空潭泻春,古镜照神’。那如泻春色的潭水,澄清彻底;那照人形神的古镜,绝无蒙翳。汪先生的内心常常充满了被感情淘洗之后趋于澄彻自照的清明,所以他的色线一方面总带着情,蕴着情;又一方面趋向于洗练。《渔火》、《童年》中那舟船、那江水都带着一种思乡的远望。远望是由色彩来表达的,那般沉郁,又那般纯粹,蕴着一缕家园的守候。这样一种望境是注定要倾向于简约,倾向于淡远的。汪先生经历了一系列源于生活的色彩世界的激荡之后,内心越发澄彻起来,清明起来。汪先生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洗练之后,他的艺术世界进入了一个更为单纯、更为悠蔓的境域。他内心深处的某个本己的东西在这个洗练的过程中被陶冶出来了。那本己的东西那般素淡,却又迢远;那般简洁,却又浑浑然一体。‘体素倾洁,乘月返真’。汪先生几乎半个世纪的矢志努力,在他的晚年,正在把他自己带回其本身,带回那纯一而淡远的家园。”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汪诚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一些作品非常生动,改革开放之后,逐步走向表现这条路,画的也非常精采。绘画更注重抒发内心的感情和技巧上的抒写,这两点是相互联系的。是通过中国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追求的一种写意的,一种内心感情的方式。他这些作品反映了我们这一代画家,经历了五十年代那个火红的时代,经历过‘文革’,再经历改革开放时期,思想的变革和艺术技巧的变革,反映一种时代的变化,真诚地在油画领域劳动了一辈子,有这么一种不断的求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我觉得是非常可贵的。”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评论家):今天的研讨会很精彩,这种精彩一方面来自于与会朋友们的浓度解读,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汪诚一先生的油画作品和他的艺术创作所包容的历史意蕴。作为“马训班”的优秀学员和那个时代苏派绘画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路径的改变既折射了时代审美文化特征的转换,也体现了他个人眼界、格调、胸襟与修为对他艺术面貌的深刻影响。他是从写实走向写意,从加法走向减法,但写意和简洁需要更加丰厚的人文素养与更加纯化的艺术语言。因此,汪诚一晚年的作品也更加具有中国油画的本土特征,那种淡定、洒脱和幽雅,也是洗尽铅华人书俱老寄至味于澹泊的中国文化境界的一种体现,可谓具有油画艺术语言特征的油画文人画。这是对世界油画史的开拓和贡献。

关键字:洗练如生,汪诚一,油画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