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时尚的郝友平静地端坐着,很难界定她是前卫还是传统的艺术家,早期在服装、珠宝、环艺、表演、导演、雕塑、油画等各个门类的浸染,近年又游走世界各国的经历,其风格呈现中西合璧的当代表达方式,近年作品开始受到各方关注。
郝友在述说她的生活和理想:“我一直是兴趣广泛,喜欢文学、电影、绘画、诗歌,怀着一颗好奇心,怀着很多梦想,像追梦的少年,朝着那光明而来;少时我的第一个梦想是天文学家,仰望着星空,每天手画星星的位置图,想搞清楚天空中每颗星星的存在是否有神秘的关系,想象黑洞的吞噬。后来是中学成立“火岛”诗社,带领一帮少男少女叙写“少年维特的烦恼”,而发表诗集<十六岁最后的一天>是由于——高大伟岸、精明能干的爷爷是当地的商业领袖在我十六岁那年去世,让我第一次真实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暂,死亡的阴影,当时特别接受不了。这种最初的心灵印记一直影响到以后的生活,由此告别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
在青春期中、我试图寻求答案,从大量的世界名画、哲学文学著作历史传记中去感受,伴随、柏拉图<理想国>、泰戈尔诗选、波德莱尔、罗素、萨特、叔本华、但丁、莎士比亚、雨果、尼采、卢梭、大仲马、伏尔泰、佛洛依德等著作成长,由此如饥似渴地吸收哲学文学诗歌的养分。希望看到先人的智慧和人生经验。
在大学初期我的艺术风格已经和服装学院的实用美术格格不入,我追寻表现主义的手法,自由表达心灵的反映,雕塑、素描、绘画等纯艺术成绩领先,以强有力的线条和明暗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造型力度和审视的人生情节,非常关心"时间"“生命”这一永恒主题。这直接影响我之后的创作风格。包括后来尝试用电影和戏剧来表达艺术观点。由此在中央戏剧学院接受戏剧和电影学的训练,从表演到导演。大量赏析爱森斯坦、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特吕佛、库布里克、斯科塞斯、基耶斯洛夫斯基、阿莫多瓦、阿巴斯、黑泽明等电影大师的代表作。法国戏剧学院院长亲自指导我们排练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莫里哀的戏剧等经典剧目。
游学欧洲,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方文化和艺术,徜徉在古希腊神庙和雕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辉煌的建筑、雕塑、壁画,法国的印象派绘画,西班牙建筑和舞蹈、宗教环境中,跨越时空解读大师的传世作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提香、波提切利、丁托列托、乔凡尼、维米尔、戈雅、克里姆特、罗塞蒂、高迪、达利、米罗、毕加索、雷诺阿、马蒂斯、高更、塞尚、莫迪里阿尼、莫奈、德加、梵高、罗丹……
而回来以后,再看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别样藴意。倾听北大叶朗和朱良志先生讲述孔子、老子、禅宗、红楼梦、京剧、中国的琴棋书画、酒文化、茶文化……感触颇多。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文化。
综合到现在,平和自由就是我最大的理想。”
在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艺术家中,女性艺术家已经构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在这个群体中,新生的一代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但她每走一步都没有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而是从真正的兴趣,从内心的探索,她在艺术上具有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
郝友是一个很“纯”的艺术家,她既不靠观念的介入,也不靠材料的堆砌,她只在保持艺术表达的一种“纯粹性”,“真切性”。只要有画笔,颜料和画布,她就可以画画,画很大的画,没有草图,一切都是从即兴开始,伴随心灵的对话,从画的过程中生发出来。 雕塑更是如此,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风格上趋向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正是一些最具天性与本色的艺术家,完全不经意的点,涂,抹,使油画散射出奇异的光彩,浓烈大胆的色调中跳荡着灵魂的舞蹈,构成了她的画中有一种气势磅礴的风格。她更使雕塑作品张发着动感的节奏,突破材料的限制,勃勃生机,生命在空间中以另一种形态存在。是表达对生命的赞歌!
郝友的画,一般都是从大轮廓画起,然后着重描绘脸部,身体的姿态则是放松的写意的,人物的脸部演绎出所在的生活环境和心情……, 也是表达作品的中心。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郝友的作品中经常存在一个矛盾:那些思想化的,安静的人物,内心却常常处在一种困惑和不解的境地,疑惑与不安的情绪之中,像是刚刚从梦魇中走来。《女性自我》想表达女孩子在成长期所面临的一种选择,充满困惑与内心挣扎,这种现象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与她心理相关的一些经历,她试着通过艺术“诉说”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一般来说,凡从情感体验中生发出来的艺术,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自传”的性质。不管它用怎样理想化的方式加以表现,都不能遮蔽情感经历中那些刻骨铭心的东西。那些看似与艺术无关的“心灵事件”,实际上总是深刻地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
经历踌躇独行的不断探索,风格趋于成熟,近期雕塑作品关注生命、关注环保、关注真善美……郝友的艺术作品,正是来自她心灵的诗歌。
代表作品:
雕塑 《生命系列——生命的麦浪》
雕塑 《生命系列——生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