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维作品:
很多人认为《不见》系列很难进入。漆黑的、不能被辨认的图像,完全看不懂。在我看来,如果不知道画的是什么,看看标题就知道了。周思维并没想隐瞒画面的主体,不管是漆黑不可辨认还是早期白底黑边的清晰图像,他的作品标题始终明确无误的注释着所画的内容。试图再在画面中寻找被画物的具体轮廓,也只能进入简单寻常的图形辨识逻辑之中。海鸥也好,雨滴也好,只是画面中放置的(甚至不是必须的)元素。“被画物”在他的作品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周思维用一层层极薄的透明油画材料反复覆盖图像,这一连贯动作往往被拉长到几个月的时间。就像用无限缓慢的动作把画面的CMYK值提伸到无限接近100。图像原本所代表的信息,被红绿蓝色一遍遍破坏殆尽,图像信息不断丢失,又不断的有新信息涌入。到最后,画布上只隐约留下原本图像的框架,而这个框架的内外都被难以计数的颜色信息填充到饱和。于是,对图像的破坏与再认识,周思维的创作命题换了一个方向又重新跳跃出来。这才是艺术家在漆黑的画面之下开始着手表达的内容。
——万杨
李姝睿作品:
观看李姝睿的《光》系列作品那种重复却又严格遵循某种微妙变化的圆形,色彩斑斓、整齐划一,以成百上千的姿态扑面而来时,总给我一种与美杜莎对视的错觉。这种无需多言就瞬间石化般的快感,使李姝睿花费了数以百计的篇幅搜寻着这种巨大能量中带来的微妙感受变化。画面元素的水平与倾斜、分散与聚拢、中心线的偏移等,在李姝睿看来就像是一系列心理学研究。顺理当二维不能满足这一尝试时,她的装置作品便把纯粹的平面视觉拓展到了三维领域。《155cm》则是更近一步让载体的形状在极端条件下,造成观者的视觉感受蔓延到了触觉的临界点上的一个作品。也许李姝睿正是在撰写一本海量的心理学案例,只不过这本书不是用文字描述而是用图像表达。
——万杨
万杨作品:
首先我不觉得万杨的作品只是限定在绘画层面上的研究和探索,从其最早先收集声音的装置作品到如今利用机械和电脑辅助的平面绘画作品都在使用一种极其自我经验的方法论来规制这个世界。将复杂的自然物(比如炭系列),用偏执狂般的方法把无限的细节规整到巨大的平面画布之上。类似建筑施工图一般的草图总是让人联想到工程师,建筑师。把现实世界转移到完全数字逻辑中再通过平面绘图的方式把规整过的,设计过的原本来自这个世界的事物重新介绍给大家。也许我们看到的还是一块木板的纹理,但在这个作品产生的过程中所有视觉中的理所当然在万杨的作品中都变得值得欣赏和膜拜。
——周思维
李姝睿作品:
通常光被认为是李姝睿作品中重要描绘的对象,让人神经抽搐的光斑和巨大的透出幽暗光线的电梯间装置似乎都是利用光来作为干扰观者和环境的手段。这所有的种种因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一切的手段都非常明确的关注到你的感受,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这真正是在为观众制作的作品,每个人的在面对李姝睿作品的时候,当视觉的刺激被推向日常习惯的边缘时,观众似乎也找到一个基于视觉和心理暗示层面上的建立的某个共有平台,如同大家在谈论醉酒经历时总会有很多基本共同的遭遇和回忆。但干扰入侵到观者的视觉已经整个可感知的空间范围时无论你是选择接受还是退缩都无法回避。
——周思维
何伟自述
这是2010年的一件作品。在2010年的一段时间中,我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又觉得画什么都可以,我在这种矛盾中追问和困惑了很久。有一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遇到问题的 时候总是会约朋友晚上到楼顶聊天,在我的回忆中没有哪里的星星有这么明亮过,于是我就想画张回忆中的夜空空。这件作品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也是用时最长的一件作品,在长时间的作画过程中,我用了很多方法完成回忆中夜空的质感,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我的精神状态从困惑缓慢的转向了一种希望,完成了一种思考,在这一点上,是影响我现在完成作品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