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展览文章 > 岁寒三友:以何香凝在“和平解放台湾”政策时期的松梅竹为例
岁寒三友:以何香凝在“和平解放台湾”政策时期的松梅竹为例
作者:房桦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2-04-12

何香凝在“和平解放台湾”政策期间的主要活动简介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美国的阻挠,大陆和台湾一直未能统一。1955年4月,周恩来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亚非政府首脑会议上,向世界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声明。这使得在建国初期提出“武力解放台湾”对台政策,历史性地转向“和平解放台湾”为原则的新时期下的对台政策。同年4月至7月,周恩来在访问缅甸及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都表示了中国政府将向台湾加强和平攻势。此后,中共领导人便逐渐转向主张国共第三次合作、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原则、方针和政策。1956年1月至7月之间,中共领导人通过各种方式,表明中国实现统一的意愿和立场。中国外交部声明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毛泽东也在国务会议上指出争取和团结台湾爱国人士,实现共同目标,周恩来向台湾领导人传达欢迎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统一问题。

建国后十年间,何香凝主持侨务工作,争取归国华侨支援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工作。在“和平解放台湾”政策期间,统一祖国的方针与何香凝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即国共合作、共建国家的内涵一致。在此期间,何香凝以咏诗作画的方式,寄托在台军政故友的思念,向台湾当局争取爱国人士,曾为“祖国统一”做出努力。

在这个期间,何香凝咏诗作画活动中,与孤居台湾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唱和诗作,及创作岁寒三友题材的画作,作为她与台湾国民党元老的文艺交流活动的记录。一是和诗。何香凝以诗唱和的方式,与在台湾的故友于右任交流应答,以此思念故友。二是再作岁寒三友题材的画作,缅怀早前与故友交往的经历。在担任侨务主持工作期间,何香凝的绘画数量庞大,而诗作则较解放前所作有明显减少。1949年至1966年期间,何香凝以侨务、妇女工作为主要事业,艺术活动成为她晚年生活中自娱的部分,诗作创作也随之减缩。即便如何,无论是研究解放后何香凝的政治生涯还是艺术活动,或两者交叉较为集中的时期,关注何香凝在对台政策期间的相关艺术活动,也是反映何香凝艺术独特性的一个重要例证。

一些统计数字

著述

新中国成立之后,何香凝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期间为国家侨务工作一直坚持自己的独特贡献。据相关统计,在其任职的十年间,何香凝向海内外发布的函电、演讲、献词等有40余篇,发表关于华侨工作的文章和诗章多篇[1],1955年至1962年的六年时间中,涉及“祖国统一”或“和平解放台湾”内容的著述有19篇[2]。

诗词

1955年至1960年期间现已见收录的诗词9首[3]。其中记于1958年予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诗作2首,分别题为“遥念台湾”(1958年11月)、“雁”(1959年3月)。

画作

花卉:167件;
山水:85件;
动物:12件
合作画:75件

以上339件何香凝画作现藏于何香凝美术馆,均创作于1949年至1969年之间,其中已经确定创作于50年代期间的画作精品达49件。需再说明的是,目前统计的数字不足以概括何香凝在解放后所作的绘画数量,仅藏于何香凝美术馆的晚年手稿或未完成作品就已达上千件。如此数目庞大的晚年画作中,就分类和年代鉴定的工作就存有一定的困难,若作品没有款题提示,也仅能大致将何香凝作品以年代划分创作阶段。因此,介于对台政策期间的画作,以50年代的画作为我们研究的范围。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关注的这个时段中的画作,以岁寒三友题材作为何香凝反映她对台问题的时局题材。馆藏精品之列仅见有11件作于解放后的岁寒三友题材画作。因此,何香凝对台时局的画作,在其晚年的水墨植物创作中,可能在其数量较多、构图丰富而熟练的山水谱式中进行转换,也可能在其未完成的耐寒植物手稿中曾对相关题材展开过构思。

相关画作题材举例

曾有学者对何香凝晚年的绘画探索进行过总结,在其山水题材创作方式,已圈定出水墨山水、设色山水、风景写生三大类别[4]。晚年何香凝就古典山水图式,运用于自己的山水构图之中。其最具何香凝晚年创作特色的一点是,将早年描绘手法娴熟的乔木类、山石类技法转移到全景山水中。馆藏精品编号T115,款题为《岁寒三友》,与何香凝早年与陈树人、经亨颐、于右任合作的岁寒三友图《松·竹·梅》(分别作于1928年、1936年)不同,画作中仅出现了梅、松两种耐寒植物,但又增加了月色、石景、流水的景象描绘。作品按其款题所记,创作时间为1953年4月,是目前所见何香凝解放后创作年代最早的岁寒三友题材作品。与解放前文人绘画气质所不同的是,晚年何香凝所作的松、菊、梅、竹等花卉也多以同一题材和构图的反复组合为特点,且将其它景致作为构图空间的一个补充要素。馆藏精品编号T090的《松·梅》(1962年),画作内容与前者相似,是同一内容持续、反复练习的又一例证。

竹图,是何香凝作于解放后岁寒三友题材之一且较为集中练习的另一题材,参见馆藏精品编号T059、T112、T124、T122四件画作。与她对松、梅固有的挺立笔直的表现特征不同的是,竹子的柔韧特性成为何香凝画面中反复表现的主要特征。这种表现方式与其在早期初涉文人画题材所展现出的形态简率的竹明显不同(参考编号T008、T036作品)。解放后她所作的竹,在动态上寻求菊花一类的茎蔓植物形态,在画面中做适当幅度的扭转,布局中搭配出现的水墨枝叶也显得更为自信、肯定,整体效果超越了她在解放前所作的竹图。可以想见,何香凝在这个时期中下了功夫对竹图进行练习,形成何香凝自己的图式语言。

岁寒三友图组合之一的松,在何香凝晚年的画作中也呈现出固定的表现形式。同样遵循着持续性练习的构图方法,何香凝对高大乔木作为画面主题的创作,往往在松木的同侧加入梅枝的横向形态,以弥补高松树干与背景之间的空白。从馆藏编号T090(1962年)、T076(50年代)、T106(1960年)、T111的四件松、梅主题画作的对比中可以发现这个规律。较之解放前何香凝以岁寒三友题材作平面式组合的表现习惯,晚年时期则已熟练地将其转化为构图完整的局部近景或全景式的图式。

余论

岁寒三友题材,此类精品画作见早期何香凝与经亨颐、陈树人、于右任合作画,分别作于1928年、1936年(馆藏编号T11、T33)。当时友人之间相互补笔,以不同的表现手法组合画面的创作形式,一方面是文人绘画娱乐,另一方面则为画面弥留个人的艺术魅力。为此,画作也在彼此交往之中产生了纪念意义,可能就同一题材进行多方面组合创作,并交由各家收藏留念。

目前馆藏T11、T33的这两张《松·竹·梅》,何香凝作梅不变,于右任题诗不变,经亨颐、陈树人作翠竹、稚松,且两者在作品之间互换位置,可见此类合作画的纪念意义对于参与创作者而言也不寻常。早年四人同写松、竹、梅、诗,为画面排比出更值得的岁寒三友,并由各家留念珍藏的合作画,在创作数量方面应还有更多。孤居台湾的于右任在1958年80岁时还偶得当年《岁寒三友图》中堂一幅,发现所题诗中的末句漏写了一个“时”字,又赋诗二首,转载于1958年11月的《人民日报》,何香凝同时期又按其原韵和诗三首,题为“遥念台湾”[5],以表达对台湾故友的牵挂。可见,友人间在那个时期共同创作,而形式又不同的《岁寒三友图》可能还流传于世。

何香凝早年一同作画和诗的故友经亨颐(1877-1938)、陈树人(1884-1948)、柳亚子(1887-1958)都已相继逝去,惟与何香凝年纪相仿的于右任还在台湾国民党当局中任职。鉴于当时大陆对台政策主张和平商谈,何香凝为此特在1956年春节向台湾国民党军政人员发表致词,争取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6]。在“和平解放台湾”政策时期中(1954-1962),发表文章和致词中涉及“解放台湾”的篇章有14篇。何香凝在其任职期内主持侨务工作,“祖国统一”也是她主持工作中所需顾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其晚年的咏诗作画的文化活动,就岁寒三友主题的创作和练习,也有相对集中的表现。何香凝反映在诗作上与台湾故友的应和,较之在画作上以“岁寒三友”图的创作更为明晰。然而,当年“寒之友社”今已不复存在,友人之间的唱诗雅集也不能再现,一同作画的故友渐已逝去,只留得国民党诗人名家于右任孤居台湾[7]。因此,在“和平解放台湾”政策期间,晚年的何香凝在画作自娱中也应着时局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绘画的类型和表现方式。

注释
[1]尚明轩,《何香凝传》页320,民族出版社2004年。
[2]何香凝此时期发表的文章类型见尚明轩,《何香凝传》页331,文章数量据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下,收录了何香凝的著述。
[3]解放后何香凝所作诗词收入在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下。
[4]云雪梅将晚年何香凝的创作方式概括为三种类型,见《何香凝》页135,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5]《遥念台湾》(1958年11月)诗见《何香凝传》,页334、《双清文集》下,页843。
[6]何香凝,《一九五六年春节向台湾国民党军政人员致词》(1956年2月15日),见《双清文集》下,页742,人民出版社1985年。
[7]“南社”盟主柳亚子对于右任的评价,称“国民党的诗人,于右任最高明,但篇幅太少,是名家而不是大家”,见许有成、徐晓彬著《于右任传》页187,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关键字:何香凝,岁寒三友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