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展览文章 > 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个表达后记
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个表达后记
作者:葛鹏仁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2-09-03

一九八五年,四画室成立了,这在当时国内美术院校里是首创。具体到教学老师,还是原来系里几个老师。林先生,闻先生及我等,严格说,很学院,很苏派,传统教育里的优等者。无论是知识结构、艺术观念与现代艺术相距甚远,这是现实。学生招来了,开课了。当时情景如同临时组成一群开拓者去爬一座陌生野岭。志同道合结构的教学团队,明确而坚定的信仰,热情的投入,求真求实的态度,展开画室工作,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有闻先生的护航,林先生的爱心,“车间主任”式的葛,不急不慌的前行,在此过程中同行们可以想的到遇到的种种的境遇......但一群年轻人感到很温暖,很惬意,“这样的学校生活学习真来劲”,是学生们心情真实写照,激发了年轻气盛的学子们主动认真积极独立思考和体悟现代艺术种种,画室尊重个体的信念和选择,故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各自的潜能和天赋显露出来,画室没有人为的对人和能力上的压抑,只为每位学生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觉醒的过程,也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途径。更使教师悟到怎么教的智慧和经验。每个学生都被发动起来,快速运转,过几天画室就堆得满满各式作品,学生就到校外租房子,继续画着,创作着。外画室的人们看到如此情景都很有感触。

画室学生在校期间,老师注意观察学生们的作品数量和质量,一旦成气候,便鼓励他们抓住机会去搞个展或联展,走进社会,让师生同学间以及社会上同行们在比较交流中,来判断一切,增强自信。二是自身的才干和智慧在艺术活动中脱颖而出,艺术学习和实践是学子们某种不可言说的体验,这比执鞭而教的旧式教育方式,来的更为实效和深刻,是造就有艺术气质的天才。王玉平、申玲在本科三年级,在中国美术馆一层推出二人联展。记得那天我骑车去美术馆,路上一切我视而不见,只有一个兴奋点,去见自己的“子女”露脸了。此后王、申二人无论创作,展览......一发不可收拾。

刘刚、张方白那届毕业前在美院新建的画廊里的全班联展,每个学子都以一个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显现,很有意思。给了各系在校学生们以兴奋,这届学生的成材率很高。

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经历都是独一无二,一人一个世界,尤其搞艺术的,是精神和意识产生的作品,更是如此。那么他们的艺术表现和成果决不会千人一面,无须用用统一标准去打分,判定。画室力主它自身发展的如何,而不把所有学生圈到一个栅栏里,那是工业生产的方式。应该是依他自身创造的过程和结果自生自来,从里到外给予肯定和欣赏,教师只要有责任心,又有宽容度去与学生探讨和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悟道,坚定的成长,随着时间推移,效果就出来了。是教学团队与学生们合力,建树了四画室的教育,是人生上互动互为的结果。

此次在中国艺术馆的展览,学生们自己操办,展示各自走过来的成果。也许很多同行们都已熟悉了他们的能力和成果。但如此出于同一画室成长,如此差异性的作品并存在同一空间里展示还是第一次,相互参照对比会给欣赏者读后,有许多联想与思考。

关键字:从现代出发,后记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