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画廊展览 > “从读现成品”艺术展
“从读现成品”艺术展
展览城市:北京-北京
展览时间:2009-11-28 ~ 2009-12-08
展览地点:尚视艺术空间
参展艺术家:陈羲、邓文汉、窦卜、李汉、李秀芳、林红、刘港顺、吕宗平、王焱、吴雪、吴以强、吴幼明、徐弘滨、许静宇、亚日、张震宇、赵光晖
主办单位:尚视艺术机构
开幕酒会:2009-11-28 14:00
展览介绍: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物品本身是毫无意义,只是人给予了它存在的可能性,它的任何功能是人赋予的。对于外部世界而言,任何物质都是冰冷的,没有感情色彩的,软弱地,没有一种力量,只是人给了它生命的化身以及存在的理由,但人类往往不可能离开这些物质而存在的,因此人在认识物质世界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已经对物质写上了自己的标签和意义,这种“写有标签的物品”我们就称为现成品。

现成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就是艺术家经过对自身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或工业品等多种物品,直接或者间接加工后赋予自己的情感和意义,此物品的原来属性被另一种属性所替换,“此物非彼物” 这些带有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特殊属性物品就成为艺术家个人的作品,把艺术家所使用的物品称为现成品。

现成品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在1917年,马歇尔·杜尚把日常用品小便池命名为《泉》参加“独立艺术家”展览后,现成品艺术的这种观念已经被命名和确立起来。他最重要的概念是通过一件艺术品来反映艺术家的思想,而不是有形的实物——绘画或雕塑,即使是有形的实物也出自那种思想。“摆脱绘画的外形”“我的兴趣在观念,而不只是视觉的产品”杜尚所讲的并不是为了艺术本身而艺术,而是为了生活本身而艺术。杜尚自己也说过,他最好的作品其实正是他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艺术并不在于某种多么新颖的形式和媒介,或者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上看待艺术的问题,而更多的是艺术家是否为了生活本身而艺术。在现实生活你是怎样看待自我的,或感受自我存在的艺术价值。因此“从读现成品”是想从马歇尔·杜尚把日用品作为现成品展览的那时起,从新认识历史和现在艺术生活化的意义。也从个人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物品,特别是在当下生活过程中来体会物化的社会对自身的影响,以及个人赋予“现成品”有怎么样的意义。

本次展览意在体现人和物在生活中的关系,在选择艺术家的作品时我强调必须是艺术家使用的物品--现成品,不是现成品材料所制作的装置或雕塑。是现成品的概念回归个人生活,是艺术为了生活本身而艺术。也有回归杜尚把小便池命名为《泉》参加展览那种原初状态。但对现成品艺术我根据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分为三种样式类型:直接的现成品、现成品改造和改造后的现成品。

(1)直接的现成品:是直接的日常生活的物品陈列。这是来自艺术之外的物品,它即否定了艺术的题材,又否定了艺术创造的手工性质。如同杜尚最早提出“现成品”概念。但时代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每个人对人生的体验也难以雷同。因此我觉得艺术的魅力有不同的生活就有不同的艺术形式。这次被邀请的艺术家刘港顺、亚日和吕宗平都是直接的现成品参展的。刘港顺的作品只在画布上标明本画框的尺寸大小,消除了油画作为视觉媒介的本身意义,传达给观众的不是一种视觉享受或意义。只是对画框这种现成品材料提出个人的阐述方式。亚日的“枪”是一种新旧现成品复原过程,通过对过去儿童时代所玩过的自制手枪的从新复制,把其复原成为现在的“手枪”,在把玩的过程中寻找一种自我式的思辨。吕宗平把每日抽得烟头扔在自己收藏的“石缸”里,日积月累,烟和缸都成了“文物”,这种具有“文物”价值的物品,其实就是他对自身日常生活的片段记录。同样是现成品,并不是人人都能从中体会到物的感情色彩,以及赋予其内在意义。

(2)现成品改造是在不改变现成品的形状、大小以及性能的情况下,对现成品进行改良,是改变物品日常使用的属性,而成为具有艺术家个人特殊属性的情感载体。这次展览的现成品改造艺术形式比较多,如陈羲、窦卜、吴幼明、吴以强和赵少若都是直接在现成品改造,陈羲的作品是在不断地书写过程中体悟一种自由、散漫地痕迹,当他把自己的观念书写在“箱子或佛龛”上,我觉得就是对于这些物品非定义式以及宗教式的消解过程。相对来说窦卜和吴幼明也在物品上做文章,不同的是窦卜在木制镜框、大理石以及铁上制作自己的计划和另一种身份证编码。对现有的和实用物品提供自己的解读方式。吴幼明是把过去当警察的那段历史,以日记的方式写在自己穿过的“警服”上,不仅仅是对那段往事的记录,也有对“警服”这种现成品改造以后的日常消解。吴以强的作品通过对日常报纸进行从新绘制,把原有的新闻事件和日常碎事编成另一种“新闻效应”。赵少若直接把从深圳大芬村买回的“行活”作为自己的现成品进行“创作”,当我看到他的这些叙事性的书写文字时,那些“白桦树”以及那些“风景”画都成为赵少若的现成品作品了,我们也许并不会关注他的这些文字的内容,只在乎他对原有作品的这种破坏方式,但他恰恰对架上绘画这种固有的艺术欣赏模式有种消解和重构观念在里面。

徐弘滨、李汉和李秀芳都是把物品做为母体进行现成品改造,徐弘滨使用高档的礼品盒作为箱体,内部却用建筑模型材料绘制中国式山水图形,完全改变了现有物品的高档性能。李秀芳把柚子皮制作成人的头形;李汉把树干加工成人的身体,“物质化的人”显得那样的没有体温,不同的形象体现个人对物质的不同认识。

许静宇和吴雪都是对日常物品进行“包裹”。许静宇的作品“长毛”的沙发和有毛的“大象”,都给冰冷的物质赋予个人一种温暖的情感。同样吴雪把各种枪以及日常用品也用毛线进行“包裹”,消解了这些物品本性,而成为一种拟人化的象征物质。

邓文汉的作品更能使人体会到物品和物品之间重组后的那种艺术的巧合,他把音乐和自己收藏的音乐器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人欣赏他的现成品艺术作品同时也感受到那种音乐的浪漫情怀。

现成品改造发展成为装置艺术和现成品雕塑等艺术形式,这一发展使艺术运动和形式更加的多样性,也开启了更加多元的文化艺术思潮的发展。但这个展览我想强调单纯的现成品的这种概念,而不是现成品作为媒介式的材料,更不是现成品改造后的雕塑或装置艺术形式。

(3)改造后的现成品,是艺术家把现成品经过人为加工后制作成另一种现成品。这种改造后的现成品作品完全的改变了物质原来的属性,而成为形而上艺术特性。本次参展的艺术家赵光晖、张震宇、林红和王焱的作品都是改造后的“现成品”。赵光晖用“出土的骨骸”来还原与实物等大的一台电脑,这种“以旧换新的方式”给人以时空穿梭的想象空间。相对王焱的作品也是一种是艺术形式的转换,他把八卦和人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运用罗盘的旋转方式,让观众用飞镖去“选择”自己的命运。这种大家互动的“游戏”其实也是对八卦式的命运的嘲讽。张震宇和林红都是用报纸,不同的是林红是在白纸上还原一张“报纸”,在你阅读这些“报纸”时你会慢慢地体会到这种制作过程的意义。而张震宇是把原有的报纸或书籍经过打碎成浆再制作成报纸和书,我觉得从文本到文本其实是一种观念的转换过程。这些经过张震宇“制作”成的报纸或书很象“天书”,难以辨认,这种现成品的改造其实有种对艺术而艺术的形式消解。

通过对以上现成品艺术三种形式的解析,对当下用现成品做作品的艺术家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觉得首先它和他们日常的生活有重要的关系,使艺术回归个人的生活,是艺术为了生活本身而艺术,这是我所强调的本次展览意义。

长风
2009-10-29

分享到:
相关展览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