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画廊展览 > 佛国净土——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作品展
佛国净土——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作品展
展览城市:北京-北京
展览时间:2009-12-06 ~ 2009-12-16
展览地点:白盒子艺术馆
策 展 人:田宝珍
参展艺术家:史敦宇
开幕酒会:2009-12-06 15:00
展览介绍:

敦宇与敦煌艺术
常沙娜

在敦煌莫高窟工作的上一代敦煌学者们都习惯把史敦宇的姓省略,只叫敦宇,这是因为史敦宇1952年出生于敦煌莫高窟,是上世纪40年代来敦煌工作的学者们在莫高窟出生最早的孩子,是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先生为她起名“敦宇”,从此她的名字本身就和敦煌艺术联在了一起。

史敦宇自幼跟随父母史苇湘、欧阳琳先生出入洞窟和学习临摹敦煌壁画,并得到了常书鸿、段文杰等先辈大师的直接指点。本人就读于酒泉师范学校和西北师大美术系。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研究和临摹敦煌壁画三十余年,她所临摹的敦煌壁画曾在北京、上海、兰州、台湾等地展出,其部分精品敦煌壁画被法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台湾、港澳等友人收藏。2005年应邀在台湾地区讲学和举办个人画展。在国内、台湾地区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1998年与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合作完成“敦煌艺术普及教育”省级研究项目。编撰出版职业高中美术类教科书一册,合著出版《敦煌图案》、《敦煌壁画线描集》,近期出版了《敦煌舞乐线描集》。

史敦宇的艺术观点非常明确,她认为“绘制敦煌壁画,就应该是莫高窟内原壁画的客观临摹,展现古代壁画的原貌,不应该因个人的喜好而发生变化。在临摹过程中应依据文献资料,对洞窟壁画研究、考证,尽可能地对“模糊、残缺”壁画线条、色泽进行客观修复,在整幅画面中尽可能少的保留残缺画面,同时要认真听取先辈大师们的见解,反复修改后定稿,这样才算完成了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敦煌壁画临摹品。” 史敦宇这样的艺术观点,与她出生后一直生活、学习在敦煌研究院这个大环境有关。她自幼生活在莫高窟,山沟里的孩子距县城25公里,不可能去县城的幼儿院,只好跟随父母史苇湘、欧阳琳先生出入洞窟和学习临摹敦煌壁画,闲暇时常书鸿、段文杰等先辈大师们还要点评她的习作。按史敦宇的话说“她所看到的洞窟壁画和别人不一样,飞天是永远飞翔的;伎乐神灵们的舞蹈是跳动的;各类乐器是‘不鼓自鸣’的……。”在这样一个佛教艺术殿堂里成长起来的史敦宇不用一生去追求她熟悉的敦煌艺术,还能选择别的什么呢?如今她不但继承了父母50多年的临摹技巧和经验,儿子金洵瑨从西安美院毕业后也在用油画的形式绘制敦煌壁画,同时她把从事科研工作的丈夫,高级工程师金长明先生也拉进了艺术殿堂为她做文字工作。一家三代人都献身敦煌艺术研究和坚持不懈的临摹工作,目的就是要代代传承和宏扬敦煌佛教艺术。作为敦煌壁画临摹者,史敦宇说:“不仔细深入地解读敦煌石窟的历史,不经常进出洞窟仔细观察和解析各朝代的壁画,不介入敦煌学的研讨和临摹技巧交流,单凭几本敦煌画册或别人的画稿去临摹,是很难绘制出真正的敦煌壁画作品。现在能读懂敦煌壁画的人毕竟很少,什么是敦煌艺术的真品、精品,敦煌艺术美的特点,艺术风格,临摹技巧,绘制方法等只有通过几十年艰辛的临摹砺练,敦煌学者们对壁画内容的解释,出入洞窟与原壁画对照,熟悉历史人物的生活图象,才有可能将壁画模糊残缺部分臆测复原。自己也才能领略到、感受到敦煌艺术的美感,凭这一点我有责任和义务,向喜欢敦煌艺术的人们展现真正的敦煌壁画临摹品。”。

史敦宇作为在敦煌莫高窟生活、学习、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年艺术家,由于她常年生活在敦煌学专家和临摹大师的文化圈里,汲取了先辈各专家、大师们的艺术营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看史敦宇临摹的敦煌壁画,在楼阁、庭院、人物、服饰等画面的处理上又显露出油画的特征,这与传承油画专业出身的父亲史苇湘先生的壁画风格有关。在藻井图案、人物线条、用色技巧等方面又传承了母亲欧阳琳先生的特点。史敦宇绘制的敦煌壁画主要有三种形式,即:纸本、绢本、布本。在布上作画是史苇湘、欧阳琳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跟随张大千先生学的,布上作画的优点是加大画幅使壁画更完美。在后来的壁画绘制中得以传承和改良,史敦宇又将父母在布上作画的方法继承了下来。总之史敦宇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除她自身的长期坚持努力外,主要得益于敦煌莫高窟这个大环境和敦煌研究院先辈大师们的集体培养教育。

分享到:
相关展览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