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画廊展览 > 物是人非——2010孟后均作品展
物是人非——2010孟后均作品展
展览城市:北京-北京
展览时间:2010-09-11 ~ 2010-10-15
展览地点:先声画廊
学术主持: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策 展 人:赵力
参展艺术家:孟后均
开幕酒会:2010-09-11 16:00
展览介绍:

孟后均现在的工作室在环铁艺术区后身的黑桥艺术区C区,他是前两年的时候从大望京那边搬过来的,而大望京被整体搬迁后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绿地公园了。工作室的空间不算大,一层是孟后均的工作区,室内搭了个小二层,那里就算是艺术家的生活区了。我见过的很多年青的艺术家都是在这样地过着日子。他们大多毕业于国内著名的美术院校,为了一个可能的创作环境而不断地迁徙。他们能够时刻感受到周围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又因为他们身处“城乡结合部”这一都市最敏感的区域,而变得更为激烈,变得更为深刻。毋庸置疑,这些就是他们的日常经验,也正在成为影响他们自身创作的决定因素。

孟后均最初的想法就是想把这些变化都“记录”下来,哪怕是那些一点一滴彼此根本没有任何逻辑关系的东西。至于如何去“记录”它们,孟后均还是选择了绘画方式,这个方式是他熟悉、坚持并时刻尊敬着的方式。

孟后均从一开始就想找到一种用以存储大量信息的画面结构,这种企图心使得他不仅倚重宏大的叙事,偏好大尺幅的画面,或许也在表面上与他的师长辈画家更加得接近。然而仔细观察这些作品,画中的人物往往是处于前景的位置并具有很明显的现实特征,而人物的背景虽然被统辖为同一个景深,但又形成了结构上的相互穿插,总是有点匪夷所思的感觉。

孟后均很想在之后的创作中去做出某种适应性地调整:即一方面去解决人物和背景空间的“兼容性”,一方面去解决背景空间中彼此间的“兼容性”,但是他很快就放弃了这样的努力。正如他的日常经验,“冲突”本身就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况且画面上的“冲突”又会形成“某种的有机度”。此外,孟后均对于“兼容性”的放弃也意味着对于“冲突”的深层思考,他认为从产生“冲突”的根源而言,“冲突”实际上就产生于“记忆”和“现实”之间。此刻的孟后均似乎产生了某种的觉悟:“记录”是一件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的事情,它实质上就是记忆、现实和想象不分彼此的交织纠结。于是他哈哈笑着对自己说,“我怎么能又做球员又做裁判员呢?”

不再想成为“裁判员”的孟后均,现在一心一意地只是想成为一名满场狂奔而毫无拘束的“球员”。2007年以后的孟后均似乎总是在重复着“记忆要比现实更美丽”的结论,而一些作品主要是通过刻意强调“记忆”与“现实”的距离来体现这样的结论的。在这些作品中,人物依旧置于画面的前景,仍然具有很现实化的特征。而为了强化这种现实化的特征,孟后均也开始大量使用图像资源。这些相关的图像,既来源于他自己平日中的那些抓拍,有的又直接来自网络或杂志这样的公共渠道。对于这些图像的使用,孟后均总是先将这些人物与原有的环境“剥离”开来,然后再把她(他)们“置入”那些美丽的背景之中。“置入”是孟后均的某种强制性的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物和环境之间“不兼容”的尴尬。孟后均的喻指是非常清楚的:即以现实性的“人物”来代称“当下”,而以美好的“背景”来表征“记忆”,画家又以两者间的“不兼容”进而揭示了“现实”与“记忆”的距离,体现了现实中的残酷和孤寂,以及超离现实之后的美好和温存。

2007年以后孟后均的另一些作品,则好像是在“现实”和“记忆”之间所发生的另一场博弈。在这些作品中,“现实”和“记忆”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而是彼此穿插又相互纠结的一体。孟后均或许越来越认识到与其“兼容”还不如“并存”的道理,而在另一方面再美丽的记忆也是“碎片化”的,是由对过去的记忆片断所组成的“美丽天空”。针对于此孟后均努力去尝试着各种“并置”的可能性,既不同于传统绘画的叙述结构,又超离于架上绘画的语言形式,将那些原先游离于叙述过程之外的各种意象、暗示、象征联系起来,相互参照而结成一个整体。2010年完成的《静静的湖》呈现了画家针对“现实”和“记忆”两者关系新的自我表述:它不仅仅是关于意象、暗示、象征等等的叙述并置,同时也具体表现为某种结构性的空间并置:不再遵循线形时间和因果关系,而将彼此没有情节关联的图像“拼接”在一起,更很像意大利卡尔维诺的小说《寒冬夜行人》那样,“每一个故事都在最吸引你的地方戛然而止,把你悬在那里不管了,小说还没有充分展开,悬念还没有解答就结束了,而另一个故事又开始了。”

2010年孟后均还画了一些看似“不完整”甚至是“未完成”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有意地露白或者只在画面的局部作画,而且绘画手法也显得过于轻松自如。一些观者会因此而以所谓的“绘画性”来加以评价,事实是这些作品却更多的与孟后均关于“记忆”描述的深度模式相关。绘画作为视觉性的艺术,如同电影一样,空间与时间往往是无法剥离开的。孟后均在展开空间性思考的同时,旋即也开始了关于时间性的考虑。在这些看似“不完整”甚至“未完成”的作品中,孟后均一方面以形象性的方式揭示了“记忆”本身的残缺和破碎的真相,一方面更将“不完整”或“未完成”引申为针对于“完整”或“完成”的某种时间的“不确定性”,进而以“时间化”来替代“空间化”的概念。借助于此,事实上这类作品还隐含着孟后均针对当下的深度批判,正如杰姆逊所言,“丧失了从认识上描绘这个空间的能力,就是丧失了给自己定位的能力,最终必将导致了当代人的生存困境。”而孟后均或许是幸福的,因为他至少在过去的时间和记忆中找到了归宿感和幸福感,尽管则可能是一种虚幻的满足。

分享到:
相关展览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