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0-11-11 ~ 2011-01-24
展览地点:站台中国B空间
策 展 人:毕月
参展艺术家:李明、金石、王卫、胡晓媛、仇晓飞、金闪、孙逊、周轶伦、贾蔼力、高铭研、何颖雅、胡向前、李景湖、李鼐含、李牧、梁硕、颜峻、杨心广、张恩利、赵要
承办单位:站台中国暨BAO工作室
开幕时间:2010-11-11 17:00
展览介绍:
专题:
1.如何独处 | 2010年11月11日—30日
2.陌生人 | 2010年12月9日—27日
3.第三方 | 2011年1月7日—24日
策展人:毕月
承办机构:站台中国暨BAO工作室
第三方
“换位说,在如此境况下,艺术自身又将如何表现?它所展现的又会是什么?又凭什么让人驻足观看呢?仅仅是使观者眼见为实?还是说令观者亦被人所见?或者,是艺术对艺术本身所做的展示?”
雅克·德里达—“绘画的真相”
此次,在站台中国项目空间的展览,名为“第三方”:它是将三个既独立又具有连贯性的作品以循序的方式展现在观者面前。展览的每一部分将大致展出二十天,这个好似“三位一体”的展览希望表现的是每个阶段之间在概念上和主题上的一种关联性,一种内在的连环反应,而每一部分的架构都是由先前作品中所包含的关键性内容决定的。
“第三方”所探寻的是如何塑造叙事和美学物体间的关系问题,并在特定的中国语境中质询“平凡的人或事” (the ordinary)所蕴含的一切内容。之所以它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在作品展示过程中它调动了包罗万象的参照标准以及将当下涉猎到的美学或历史的评论作为依据,通过三次对环境问题所作出的不同解析,分别抓住“忠于自我的表述” (self-historicizing)、“见证/归档” (witnessing/archiving),以及“协作互动” (collaboration) 几方面作为议题。在某种程度上,展览中所显示的这种渐进运动是致力于一种认同模式,一种固有的对日常业务的学习和沟通,在我们构筑了解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再通过我们的身体、空间、感受来确定我们最终的立场。
在这里,可以清醒地看到“平凡”在审美或艺术行为、空间或社会习俗的地域性特征中所构建出的一种重要关系,尤其是当这几者在一个动态却又难以言说的状态下产生交集时,且又掺杂了先前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体验所产生的、起着媒介作用的因素,则在“一种异常混乱的理智和感情、理念和肉体印象的状况下”(本·海默尔《平凡的生活》Ben Highmore, “Ordinary Lives”)仍旧徘徊在艺术和生活之间。“第三方”着重于叙述的结构,整个讲诉是在对我们周遭世界进行观察、反馈的过程中徐徐展开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再创作,任其自然地沿着主体化方向行进,并坚持恪守承诺地参与到“一个摇摆不定(且分解消融)的世界,一个启发式的、准专业化的格式塔式(即侧重于研究经验现象中形式与关系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的生活当中。”(本·海默尔)
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的作品并置在一起来进行如此的描述行为,而他们的存在性和潜在价值则是通过展览中三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在三个阶段中分层展现出来的。从最亲密和最唯我的内容到集体化和与人分享的转变,他们试图淡化作品和世界之间的关联含义和学识的关系,而宁愿去揭示事物的意义是如何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属性化的。
因此,“第三方”将关注点放在了映像问题上,是对存在和非存在模式的描摹,以及从意识形态上对主题所进行的建构。
对如此展览理念的回应,即是将其作为一种“现场报告”来对待:一个逃离了结构上已拟定的客观化的分析;一个特殊的建筑安装形式被设计用来适应展示中的连续反复运作,而如此的变更将会随着每一次的作品发展进行再次创立。被称为“蜂巢”的作品,这个柔性的存储系统是由李鼐含设计的,是从内容到外观,从创作媒介到辅助性基础的一个创新。由几组六边形的纸箱构成,并可以根据作品的意图来进行再次运用或做某种改造,“蜂巢”创造出的是一个似是而非的信息系统,它允许临时性地将两个事物布置在一起,并赋予其“情绪化的均衡性”状态。它允许作品随意地漂浮在它们自己的视觉形象和物质现实中,并令观者或许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可能有着大量文脉叙述的分离物。
正是基于心中如此的信念,作为主办方的策展人和站台中国才会将这个展览作为作品并以分阶段的对话形式展示出来,从而打造出一个空间,在其不同的临界位置都可以为其间的建设性冲突找到一个安放“位置”,并且,无论当代本身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形状,它都会同时显现出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创造性。
这个项目会继续在发起人暨策展人毕月的带领下进行一系列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研究,他们会以“空间”为质询之心来评估此项目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含义,并从历史和理论上再现其对特定的当代文化的追求。
题为“心烦意乱之念”(States of Distraction)的项目系列,特别关注到空间性和当代亚洲艺术实践之间的相互关联的问题。它以2009年11月的联展为开始,这个名为“Emporium: 一个新型空间”的展览在米兰的达·芬奇科学技术博物馆展出,它集中了中国、韩国、日本的27个艺术家的作品—讲述集体或个体的艺术空间。
第一幕:如何独处
2010年11月11-30日
艺术家:高铭研、贾蔼力、金闪、金石、何颖雅、胡向前、胡晓媛、李景湖、李鼐含、李明、李牧、梁硕、仇晓飞、孙逊、王卫、颜峻、杨心广、张恩利、赵要、周轶伦。
“或许,在日常生活和艺术之间,最强大的假定分离模式之一就是存在于不可见的社会阅读空间和写作空间当中,就是存在于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之外的或已然超越了它的,即由世俗和现实存在所定义的空间。”(苏珊·史都华《憧憬》Susan Stewart, “On Longing”)
没有精确的起始点,这次的旅程只是通过那些有着各种形式的、平凡的作品,并凭借随心所欲、毫无框架的行动来重构或离析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永恒‘行进中’的现实世界。
和乔纳森·弗兰泽(Jonathan Frenzen)的同名小说不同的是,展览“如何独处”不是虚构的。而其中“章节”的建立是构成当今生活中最具个性化的“地方性细节”的组成部分,是对惊人的供过于求的影像、起着支配作用的意识形态和公共存在的政策策略所做的暂定的应对或补充措施。而当社会领域的发展造成人口过剩,以及多样化的价值观的产生,因瞬息即逝的文化和网络而导致的日益割裂的断层,更为错综复杂和不足的有形资产等都成为让人可以主动参与的空间,而在常人看来更微妙、更直接和更亲近的生存策略亦包含其中。
贯穿整个展览的叙事,所希望的就是在没有任何例外的境况下,可以突出当地艺术家对知识分子的廉正要求所作出的顺从反应,以及一再调整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定位,再运用唯我论的形式来直接反映他们的文化范畴。在第一个展览中,正如我们所见,它的第二和第三迭代也在同样的做着重复的事情,并断言它们自身是完全处于一个简单的反应式上:在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中,最要紧的是个人的创造性,即便是孤立的世界也在同时关注着“我”和“我们”,他们将对当代历史起着增补作用的视觉以及材料进行储存并提供到起着公共话语导向的主导叙事中。而根本上,正如弗兰泽所言:“想在一个喧闹而繁杂的大众文化中保持个性和复杂性的问题,就是如何独处的问题。”
这里所展示的作品,即便主题为“如何独处”,也和艺术家所提供的文本和资料存在着差异。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横亘在自我和历史之间的那条有着抒情意味的连字符,亦包括自我以及工作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展出的作品“平凡”,它体现的是它自身所使用的材料范围之广、之繁杂,包括寻获或被丢弃的物体,个人纪念品和随身用具,熟悉的地方和境遇,以及非实质性的记忆方式、习惯和常规程序,等等。这些都是艺术家经常用于参考或诉诸于创作的内容,并伴以重复的行为和动作,里面迂回穿插的则是将要释放或已经消除的自我造像。
通常这种类型的艺术实践都是从认同感、特异性和地域性着手,而不再是诉求于正统的观念或历史权威的唱诵。新一代的国际化艺术家通常会发现他们自己更愿意和现实生活中的“总体世界”产生关联,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假设的一个公开的、动态的边缘性位置,来系统地阐述处理空间艺术和社会活动的新方法。
从这种类似于心理肖像描绘的方式可以看出,可将其视为是一个艺术家对自我本能空间的表现,而在这个展览中通过各式不同的作品和视觉策略都有所展现。
选择和重新收集目标物的行为,例如影像、记忆储备,在这里都是一种临时组成的综合体,或者是当代生活过程中飞逝而去且过度消耗的一个瞬间停顿。“这就是为什么—如鲍里斯·古劳易斯(Boris Groys)的观点所说—当代艺术与其说是个人艺术品的成果,不如说是个人决定的表现,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我们周遭世界流通着的无名物体,将它们囊括在内或排除在外,既可以赋予它们另外的语境含义也可以否认其的真实存在。”
在这个展览中,所有的作品或构思创意系统和目标,都是经过再三思考,并需要在如此的空间决策中重新组装以便完全符合作品的意图。因此,它所搁置在公众消费面前的目的,在某些情况下,答案或多或少都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家王卫,张恩利,何颖雅的作品在这个展览中都有所体现,而由李鼐含设计的“蜂巢”作为一个特殊的建筑装置,随同三个连续不断的展示,将会在整个展览进程中进行重新改编和再定义。
第二幕:陌生人
艺术家: 陈劭雄 & 刘鼎Liu Ding , 何颖宜, 何颖雅 & Fotini Lazaridou-Hatzigoga (家作坊), 颜磊.
THE STRANGER
“How can a subject give an account of its own ruin?” (Giorgio Agamben, from The Archive and Testimony)
As the second enactment of this voyaging through the realm of the ordinary, The Stranger enters a very specific world of interaction, an intermediate zone of potentiality through which different manners of human relations come ‘to be lived rather than resolved’.
The stranger is, as described in Georg Simmel’ s eponymous essay from 1908, a sociological form that represents the unity of both fixation and liberation: “a particular structure composed of distance and nearness, indifference and involvement”, and whose position within a given group is “determined, essentially, by the fact that he has not belonged to it from the beginning, that he imports qualities into it, which do not and cannot stem from the group itself”. For what matters the investigation of narrative structures and aesthetic objects set out with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project, this second exhibition chooses to engage forms of artistic enunciations that dwell in the ‘negative side of presence’. More precisely, they operate in relation to the exterior landscape by transforming or re-assembling into new spatial configurations specific orders of significations belonging to our living image- and object-scapes.
咨询: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馆
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319-1号,艺术东区A
T: +86(0)10 6432 0091
F: +86(0)10 6432 0169
网址:www.platformchina.org
联系人:
荷心
email:claudia@platformchina.org
- 2011-04-30 ~ 2011-05-30出窍记·缪晓春个展
- 2011-04-29 ~ 2011-05-20静中人Figures of Silence —Michel Madore
- 2011-04-30 ~ 2011-05-14黑白
- 2011-05-28 ~ 2011-07-28四重奏——孟昌明水墨荷花作品展
- 2011-05-28 ~ 2011-06-24“远与近”意大利当代著名艺术家作品展
- 2011-05-28 ~ 2011-07-02底下有石头:杨心广个展
- 2011-05-21 ~ 2011-06-20湖滨诗境──Celest生态摄影展(续展)
- 2011-05-21 ~ 2011-06-05缓行——十二位八零后艺术家
- 2011-04-28 ~ 2011-06-05观天悟道——张国龙艺术巡展
- 2011-05-28 ~ 2011-07-10诺特·维塔尔:激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