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画廊展览 > 至于素朴:冷冰川画展
至于素朴:冷冰川画展
展览城市:北京-北京
展览时间:2011-04-24 ~ 2011-05-18
展览地点:百雅轩798艺术中心
学术主持:王鲁湘
参展艺术家:冷冰川
展览介绍:

2011年4月24日下午四时,《冷冰川艺术展》将在百雅轩798艺术中心隆重开展,这是继2009年今日美术馆的展览之后,又一次在京呈现冷冰川的作品。展览将展出冷冰川总计百余件墨刻作品和布上作品,汇总了他20多年的创作精品和近年新作。展览将持续到5月18日。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是著名学者王鲁湘先生。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冷冰川就积极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舞台,先后出版了十几种艺术图文集,影响广泛。他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又以开放的心胸游学欧洲数年,吸取西方当代艺术的精髓,努力从中国文化和西方艺术资源中寻找新的表现方式。他大胆创新,另辟蹊径,终于拓展出一片新的艺术天地,那是冷冰川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现代的世界。冰川世界,别样洞天,令人惊叹,遐想无限。

墨刻银线  巧夺天工

冷冰川的墨刻作品,采用在墨色卡纸上以刀代笔,墨底银线,营造出一个丰富、委婉、复杂、艳丽,乃至斑斓的精神世界:刻女体、刻草丛、刻花团、刻月影、刻琴韵、刻绮梦,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意趣无限,意境幽远。冷冰川从不预备草稿,迳自下刀,刀锋锐利,咄咄逼人,在夜一样漆黑的卡纸上,刻画出阳光一样明亮的线条。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丹青这样评价,“当他下刀刻画之际,他“看见”的其实不是黑白,而是七色,冷静的黑,刺目的白,随机玩耍随类赋彩的游戏,他在通篇黑白中营造出绚丽耀眼的彩色与光芒。”冰川世界,貌似淡泊,内中炽热,仅用黑白两色,就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寂静迷人的世界,使画面里所有的花鸟虫鱼都具有一种人的感知与灵性,与画中人坦诚面对、和谐栖居。

冷冰川认为黑白墨刻是“一种很深入表达”,他用“一根线条在寻找一个生命”,那些细密的线,便是冷冰川的命根。诗人灰娃将他的刀锋比作乌兰诺娃的脚尖,十分恰当。冷冰川沉迷于刀锋在纸面上游丝般刻划的感觉,这种沉迷,使白色划痕出现了远远超出常人想象的致细致密,出现了隽永而独特的刻绘意味,它是冷冰川吐出的的心丝、情丝、血丝、神丝。面对冷冰川对物质媒材的敏感和技艺的精到,著名艺术批评家刘骁纯不免发出了“天工开物”之叹。

布面雕塑  东方意趣

冷冰川创造的另一种的艺术样式是他的“布上雕塑”。他将画布用茶水反复地浸染,并伴随反复打磨,在布上以积淡墨色为深浑的厚色,然后再将麻丝、药材渣、茶叶末、枯草屑等多种材料拌和在油画颜料中,成为综合媒材进行塑造,产生类似浅浮雕的空间效应。其中的“积染”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致和精神气质。他走了一圈又回到了中国传统的绘画观念之上,这种变化也是一种积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冷冰川通过他的布上作品创造了一系列符号化的中国文化印记,重新唤起人们对丢失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正如他自己所说:“创作于我就是返乡,就是回到纯真年代。当人达到创作深度时,记忆开始恢复。”于是,中国古代的琴瑟、陶俑,宋人董源、马远的江南山水,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墨鸟花果,以及苏州园林,皮影人物,便都成为他入画的题材。冷冰川的布上作品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人印记,投射出东方艺术的精神和意趣。

名家热议  好评如潮

王文章(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冷冰川是一个富有个性和独创性、值得关注的青年艺术家。他的作品很有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与现代审美趋向是相协调的,但这种现代性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之上,是深深地植根冰川的作品中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诗歌和绘画是中国文化所有艺术中最杰出的典范,这一典范长期以来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冷冰川的创作将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训练融合为一体。艺术家将个人的微观世界通过一幅画投射出一个宏观世界,这是智慧的表现,这样的创作本身就是充满诗意的。

王鲁湘(文化学者,凤凰卫视主持人,本次展览学术主持):我相信冷冰川在遥远的西班牙怀念他的祖国,然后在这种怀念之中,创作的这些作品,一定会带给我们比较喜欢怀旧的上海人比较清新的体验。这种体验我今天终于在他这些无法归类的作品中读到。在他过去的黑色墨刻作品中,我读到他惯有的幽默,在他后来的这一批作品中我感觉到一种浸到骨子里的冷幽默和反讽。总之,我觉得冷冰川先生的作品在我们中国当下艺术中间,他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个性化的符号,这个符号让我们思考很多。

龚云表(著名美术评论家):艺术家是创造者,也是未见事物的发现者,他们无须用某个概念来捆绑自己的手脚。冷冰川的艺术创作始终处于一种与创造性有关的实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努力寻求某种可以被建构、谋划和似乎可以无限表现的物象中最合适的、独特的自我形式。这种属于冷冰川自己的极具个性的形式,既是对传统的绘画语言的一次颠覆和重建,也是在运用固有绘画材料和综合媒材上的新突破。因此他的作品的实验性,既是语言的,也是材料的。他的艺术创作的实验性孕育着创造性,而他的实验性又体现在他的作品的完成性中。这种创造,无异于一次“革命”,只是这样的一场对绘画语言和绘画材料的“革命”,是冷冰川孤独一人居于工作室的一隅悄无声息地完成的,因此姑且称之为是一次“静悄悄的革命”。

陈丹青(著名画家,艺术评论家):生活里何来这等眼福。我们不过是睁着眼做白日梦,冷冰川,是这梦的导演。白日梦,大抵是在暗示情色吧。冷冰川黑白版画系列中的这位女主角,多少是涉嫌引发了轻微的色情。在那片旖旎的风景里,真的藏着一位女孩么?她其实只是一个斑点,是线条交会时的婉转错让而形成的,是协调疏密关系的权宜之计,是作者的一步棋。当我们在黑白阵地中一再找到她的裸体,认出她,同时便认出那分明是纵横纠结、肆意刻画的刀痕,是这累累刀痕引我们进入梦境,诱发触摸的欲念。那是目光的触摸,这触摸旋即转化为形式的阅读,并止于纯粹的阅读。渐渐地,我们自甘于接受视觉的骗局,这情色的图像被观赏抹去了色情,我们面对的是一幅版画。

刘骁纯(著名美术批评家):所谓综合材料绘画,是介于平面综合材料装置艺术与绘画之间的艺术新种,或者说,它是被综合材料艺术激活的变异性绘画。与综合材料艺术相比,它保留了相当的绘画性;与一般绘画相比,他又特别突出了物质媒材的精神表达功能。它不同于装置艺术之处在于,物质媒材首先不是观念的载体而是艺术家情思的载体;它不同于一般绘画之处在于,物质媒材首先不是工具而是语言。用冷冰川的纸板黑白作品和布面棕调作品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个问题,是再恰当不过了。

王怀庆(著名艺术家):冰川这批作品让我们看到,与那种在文化断层的裂纹中,急忙投掷了许多快速粗制滥造的低等“填塞物”决然不同,而是多年沉潜的忙碌,无声而有序的劳作,先是在阵痛中极有心的寻找,寻找断裂的文化脉络与神经,再在荒漠中极用心地一点点一丝丝梳理与修复。然后,以极大的真心再造出一种有来龙去脉和有“上下文”关系的新生命。这种“衔接”后的创作,不是能在一个“短文化时间段”来掂量它的重量的。我相信这些浸透冰川心血与智慧的作品,不会就是能充当鲜活生命机体的“硅胶”,瞬间可叫你丰满迷人,人见人爱,过目时日,即变成不论怎样触摸,都没有任何表情与脉动的“死块儿”。

华金•詹切(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诗歌与绘画是共存的,一个是另一个的结果,它们之间没有主次,没有争执。这种特殊的二元关系,在冷冰川的作品中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他的创作将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一方面,艺术家将个人的微观世界通过一幅画投射出一个宏观世界,这是智慧的表现,这样的创作本身就是充满诗意的。另一方面,绘画作为一种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首先面临的是“真实”一词的复杂性,因为世界上各种事物真与假、虚与实之间的界限是很难拿捏的,因此用绘画来展示世界也只能是诗意化层面上的。冷冰川有他自己的思想,他用自己的记忆,向我们讲述着他的文化之根。他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被快乐地从记忆里呼唤出来,一下子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李陀(文学批评家):很多评论都肯定了冷冰川是一个有个性、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但是论及他的创造性的时候,我觉得这些研究和评论都忽略了冷冰川在艺术探索上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这位艺术家不全是在“风格”层面上,也不全是在一般“艺术语言”的维度上进行他的创造,虽然他的经常为人称道的艺术上的贡献,都与这有关。我认为冷冰川的创造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的绘画¬实践创造了一个新的画¬种。这个画种在材料、工具和工艺方面可以说是全新的,现代的,但又可以说是很“旧”的,很传统的,因为它们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血脉相连,其中积淀着在几千年岁月的漫长发展中形成的最古老的观念和方法。

朱国荣(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布上作品上药渣散发的气味和他的作品非常吻合,他的材料里面有破残的麻,药材,形成一种很独特的感觉,能感觉到他在追求材料的本身的美感,形的东西在外面,追求一种古老的气息,他的表现手法的确是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是一种很新的艺术手法。

分享到:
相关展览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