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机构展览 > 完美幻觉——对于沉浸式体验的渴望
完美幻觉——对于沉浸式体验的渴望
展览城市:上海-上海
展览时间:2009-09-12 ~ 2009-10-25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
策 展 人:Christophe De Jaeger、颜晓东
参展艺术家:Anouk De Clercq、Bart Stolle、David Claerbout、Hans Op De Beeck、Heidi Voet、Nick Ervinck、Tale of Tales、陈星汉、胡介鸣、罗扬文、彭韫、苏育贤、徐文恺、吴珏辉
主办单位:上海当代艺术馆、比利时BUDA艺术中心、比利时vzw Inventie机构、比利时Broel博物馆
开幕酒会:2009-9-12 16:00
展览介绍:

展览的标题暗示了人类对于一个奇幻的、与众不同的世界的渴望。考虑20世纪以来哲学的发展成为了艺术家去创造幻觉时最主要的任务。然而历史表明,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众,都有一个恒定的愿望,浪漫的诗句描述得最为贴切:“憧憬的画面”。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ies)的发展与西方人对于超越自身躯体的渴望有着密切联系。20世纪80年代曾涌现一批“塞博朋克”,他们企图抛开“血肉之躯”,使自我进入计算机空间(Cyberspace),在信息流中自由穿梭。本次展览题为“Die Sehnsucht, im Bild zu Sein”(可译作:对于沉浸式体验的渴望,英译为:The Longing to Disappear into the Image),反映人的一种渴望——渴望自己消失(进入)影像(另一种“真实”环境)当中。

这里不得不提到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我们视之为: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影像。这类影像的逼真性有赖于虚拟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所创造出的虚拟环境、人物形象,与其描摹对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种强大的情境再现能力,远非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在线聊天等基于文字的通讯手段所能企及。

通过这一赋有浪漫色彩的展览主题,我们所引出的是一种历史性的人类想望:企图在现实世界以内,再度创造一个新世界。硬件与软件的快速发展,使这一想望一步步趋向实现。例如一款名为“第二人生”的电子游戏,以及一些军事战略仿真器都是极好的证明。

一些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并同时指出其所引发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当文化批评和怀疑论占上风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人们已经成为了这些技术的受害者,失去了与现实世界的一切联系。此外,大部分的虚拟现实影像显得越来越商业化,逐渐沦为缺乏想象力的,仅仅是对于既有现实对象的复制。有些时候,一些批评家也积极地认为:计算机空间,或“虚拟现实”也在物质世界以外,创造了一种精神性的、非物质的存在方式。

本次展览中将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们运用新媒体(设备及技术手段)创作的作品,也包含更多传统艺术形式,比如电影、装置,以及绘画。这种(在作品媒介选择上的)开放性,目的在于取得一种新的展览效果,使“新媒体艺术”摆脱技术先锋派的局限。而对于入选作品的唯一标准是:作品必须有足够的说服力,打动观众,并使之意识到上文中论及的现象,引起思考。

分享到:
相关展览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