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2-02-18 ~ 2012-03-18
展览地点:华·美术馆
策 展 人:李公明
参展艺术家:车建全
开幕时间:2012-02-18 16:30
展览介绍:
由华·美术馆主办的《时间·胶片·现象学/车建全个展》将于2012年2月18日开展。展览邀请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李公明为策展人。策展人以现象学为入口去呈现同为广州美术馆学院油画系教授的艺术家车建全2010年至今的绘画、视频作品。
在当下更加年轻、自由、不断更新的艺术媒介与表达形式面前,绘画已然是历尽沧桑的老者,人们对“绘画已死”的旧题也已失去兴趣。尽管如此,仍有众多艺术家试图回到激发绘画的初始源头寻找新的创作动力。对此,车建全的选择是放下知识系统对已发生的绘画概念和形态的界定,回到直接的或借助机械的观看,放下风格和既定技术的束缚,回到观看自身。
在策展人的视角观察中,艺术家车建全正是以现象学的创作原理及观看方式,从电影胶片中寻找创作元素与灵感,用以表达“时间”这个既抽象飘渺又切实可感的主题。而在展览期间,华·美术馆还将策划系列论坛、讲座和电影放映,并邀请各界专家学者,围绕车建全作品中所呈现的“现象学”、“绘画”、“电影”跨界关系,向观众深入剖析展现此次展览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览主题
一、时间
时间是什么?生命的长度?地球的年龄?万物形成的过程?接下来的询问会变得无解,总之,现代的人类是通过钟表来计算时间和认识世界。路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美国社会学家)的解释是:“钟表是一种动力机械,其产品是分和秒”这就是说在制造分秒的时候,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出来,而且使人们相信时间是可以以精确而可计量的单位独立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那么,艺术如何表现时间?在传统艺术中,我们可以看见清晰具体的时间表达,比如象征季节流转的自然时间,也可以看到超越具体性的永恒的心理时间,这些作品唤起我们回忆的同时也在促醒关于时间的哲学思考。
艺术家车建全的作品则画出了时间的形状。在这里,时间不再是抓不住摸不着的乌有之物,人们在车建全的作品中仿佛感到了时间的物质性。在此,人们不仅感受到了时间在流逝,而且还看到了时间在流逝,时间获得了自己的视觉形象。时间不仅是绘画的主题,而且占据了整个画面本身。在此,同人们通常想象的不同,绘画变成了时间的艺术。车建全不是通过时间之变来画出某些不同的场景,相反,它是通过场景之变来画出时间。绘画,在这里就是画出时间,画出时间的一个片段,画出这个片段的开启和消失。
二、绘画
时间如何获得自己的形状?车建全将画面的叙事要素尽可能地湮没在一片模糊中,更准确地说,让它们湮没在大雾之中,大雾锁住了画面的空间。大雾如此地浓厚,以至于它将一切的空间场景要素置入虚空的境况,这样,只有一个人影,或者一棵大树,或者一个亭子,在其中约隐约现――事实上,这往往是画面中唯一约隐约现的要素。之后,这个人影,大树或者亭子开始划破大雾的隐晦,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人们感受到了大雾的消退,由此也感受到了时间的运转。时间是什么?就是物象在大雾中的逐渐显现,是物象对大雾的冲淡,是物象沐浴在大雾的包裹中同时又冲破了这包裹的整个过程。物象出现了,又消失了――这就是时间的实践形式,也是时间的再现方式。
三、电影
在陈述作品的来源时,车建全强调他的作品来自他拍摄的短片、喜欢的电影和电视视频,对于这些视觉素材的处理过程从根本上是他脱离了传统创作方式。在作品的构成中,电影成为车建全的主要创作元素,艺术家从电影中抽取具有特殊意义的片段,再将其切割为一个个连续画面的切片,每个切片也正如视频截图般,呈现出完整过程中部分的瞬间画面(抑或称作“时间片段”)。在这些大尺幅、连续组画所构成的一系列切片中,原本瞬间转变的流动画面已然成为了静止的慢镜头: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发生在某个特定场景中的变化,时间流变的微妙进程与画面内容的细节变化被逐层揭示而愈加清晰。在这里,时间在放慢并被拉长,我们不得不用相对长的时间来经历发生在瞬间的变化,对当下快速匆忙紧张的生活节奏,无疑具有启示性意义。
关注时间的流逝,使得绘画获得了电影的功能。人们总是说,电影是时间的艺术,而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车建全试图通过绘画画出电影的效果,不是电影剧照那样的叙事效果,而是电影放映的效果,是德勒兹意义上的影像-时间的效果。这些组画,就是时间的进程,是一种运动感,一种不中断的绵延。确实,这些画就像放大了的黑白电影胶片一样。它们是一个连续的镜头,每个镜头都是一个时间节点,在这个节点上,过去,现在和未来重叠在一起:这既是某个过去的片刻,也是现在的此刻,同时,这个此刻也是未来的萌芽种子。每一张画面,同时嵌入到前面一张画和后面一张画之中,每一张画都是前一张画的结局,也是后一张画的种子。这系列的绘画,同时也是绘画的链条,它们紧密地绑缚在时间的单一链条上。
四、现象学
如何感知?如何观看?是艺术家创作的出发点?看见什么?如何看见?是艺术家试图通过独特的创作语言探究的问题,也是现象学理论的出发点。
人类已经发明了很多机械用来捕捉肉眼难以捕捉和看见的东西,就像子弹穿过苹果、玫瑰花从开放到凋谢的过程、猫被抛向空中以后四脚如何落地、甚至自然界的波场和宇宙射线,我们都可以通过照相机和摄影机记录这些过程,加快或放慢速度来重现这些不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瞬间中的变化,使之成为可见。车建全试图用绘画呈现某个相似的过程和瞬间,所以选择用绘画学习影像的方式做朴素的叙述,来去除风格和样式的困扰。
在常规的影像观看中,我们是否都曾有过这样的好奇:以正常速度的观看中我们的眼睛错过了什么?如果按照每秒分隔为24格的方式来解构时间,我们又会看到什么,会发现些什么?车建全的作品似乎是按下了遥控器上的“慢放”键,画面中再现了一个湖心亭在浓雾中逐渐出现与消失的过程;一个浪花生成、凝聚又破碎入海的过程;一座古桥从雾中浮现,然后消失的过程……,而他所描绘的场景却并不是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传统绘画中用以怡情的风景。它更多只是一个场景,一个发生某些事件的地点、经历时间流逝和空间变化的场景。而由于“雾”对于车建全所具有的特殊心理意义,弥漫的雾气也成为他作品中屡次出现的重要部分。雾的存在与消逝无疑让时间的滑动显得更加赋有神秘感,场景也由此失去了所谓的真实。雾对于画中或人或物的阻隔,也给以我们观看的距离,使不可见成为可见,又将可见之物遮蔽、覆盖。在此,团聚或飘散的“雾”透视出艺术家对于抽象意义中开始与结束、出现与消失、显现与遮蔽、真实与幻想等问题的追问,也向观众提供了无限制视觉阅读与构建想象的有限依据。而在这些连续、静止的场景中,我们得以有机会重新凝视时间进程中的细微变化,也希望观众能够通过对时间的视觉阅读,改变我们对事物的既定认知和早已被束于定见的观看方式。
论坛
在策展人李公明看来,车建全的绘画创作正是以现象学与艺术学的对话为其思想内核。现象学的原则简单而言即“回到事物自身”,而在现象学意义上的艺术是指以审美直观的方式面对事物本身,回到原初的生活感受中,目前国内学界也对该研究领域愈加重视。
现象学、存在哲学的思想大师们的著作固然是晦涩难懂的,但作为返回本心根源、返回直接之物、返回人与世界最原始联系的精神号召,并不抽象也不神秘的。而车建全对描述事物的态度以及对风格的选择不免使人联系到现象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从中思考和体验回到原初的起点、回归完整的经验。艺术家透过模糊的视觉语言沟通了绘画和影像的边界,并以影像化的方式将时间凝固,其制作的严密颠覆了通常意义的油画媒介概念,体现出在“影像时代绘画何为”的特殊思考。其间车建全通过对时间的描绘(对不可能描绘之物的描绘),在精神上寻求内心抚慰和宁静的诉求是此次展览最微妙复杂的部分。因此,华·美术馆将邀请国内哲学、艺术、电影等领域学者,共同于2月18日以“时间·胶片·现象学”为题举行论坛。
“事实上,在对时间不断解构的过程中,我更愿意去建构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能够重新回到没有定见的感知,拥有去除知识压迫的能力,拥有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拥有和现实保持距离的能力,拥有用绘画说话的能力。”引自车建全《时间切片》一文
- 2011-12-05 ~ 2011-12-12意象·蜕变——王鑫生全国油画巡回展
- 2011-12-03 ~ 2012-02-27弥漫·北京
- 2011-12-10 ~ 2012-01-27概括的·抽象的——丁乙作品展
- 2012-03-24 ~ 2012-04-01风尘三闲——吕鹏、魏东、梁长胜作品展
- 2012-03-18 ~ 2012-03-25矩阵——程玉杨艺术摄影展
- 2012-03-18 ~ 2012-03-27沈晔作品展
- 2012-03-04 ~ 2012-03-20硬伤——杨宏伟作品展
- 2012-03-03 ~ 2012-03-12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自传中的陈可
- 2012-03-01 ~ 2012-03-18庆庆装置艺术回顾展
- 2012-03-09 ~ 2012-03-13AutoClinic王大宙生物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