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2-05-26 ~ 2012-08-26
展览地点:金鸡湖美术馆
展览总监:朱强
策 展 人:冯博一
助理策展:朱永灵、陆新
参展艺术家:曹晖、迟鹏、陈丹青、陈文骥、程大鹏、付泓、管怀宾、郭鹏、洪浩、胡介鸣、计文宇和朱卫兵、景柯文、李超、李大方、刘建华、林岚(香港)、孟谨和方二、缪晓春、庞茂琨、彭薇、秦明、曲德益(台湾)、荣荣和映里、任小林、隋建国、尚扬、唐亚、王远铮、王宁德、王德瑜(台湾)、王子、吴达坤(台湾)、吴季璁(台湾)、韦璐、徐冰、向京、杨剑平、杨心广、岳敏君、于凡、张恩利、张晓刚、展望、张小涛、朱焯信(澳门)、周俊辉(香港)
主办单位:苏州金鸡湖美术馆
支 持:苏州雅戈尔置业有限公司(特别支持)、苏州雅戈尔雷迪森广场、苏州御庭精品酒店、东风标致汽车有限公司
开幕时间:2012-05-26 16:00~18:00
展览介绍:
作为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开馆的展览,此次是一次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性、综合性大展。展览将以“文化记忆”为基本主题线索,通过邀请三十余位不同代际的著名艺术家,以及年轻艺术家的有关创作,呈现社会转型过程中,其自身生存的处境、记忆与经验的视觉转换,从而构成这次展览的特殊性。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为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的开馆树立新形象,确立未来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在国内外展示、收藏、研究、教育推广以及交流中国当代艺术方面的地位,提升和扩大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策展理念
1、一代或几代人的经验和感受,其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是记忆,代与代之间经验和感受的区别,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记忆的区别。在艺术创作中建立起一代人的经验和感受,其中相当重要的工作是建立起一代或几代人的记忆。在视觉艺术创作范畴,记忆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图像,艺术家往往是试图将记忆显现的视觉图像,转化为现实中的创作。因为记忆要进入艺术,需要经过一个视觉语言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会自动涌现,必需付出人为的努力。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个人为的创作过程,其实也就是逐渐建立文化记忆的过程。
2、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将文化记忆作为他们的一种叙事资源来加以利用的。这种记忆概括起来包含有二方面,一个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及1919年的五四运动所标志的中国现代史的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直至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正因为中国文化的蕴积丰厚,才能提供我们回顾与记忆的素材。回顾与记忆不只是消极的乡愁姿态,更可以凭借着所含蕴的历史纵深,叩问过去,并由此探勘未来的可能与不可能。另一个是个人记忆与“家园”想像对在中国逐渐丧失文化记忆的都市形象,事实上不仅仅作为一种现代主义文化象征的呈现,它同时也是中国形象的一种真实面貌。九十年代后直至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到一个再度重建的热潮中,以苏州等文化古都和现代化城市之间的冲突再度成为艺术界、文化界的一个重要话题。高楼大厦、环城高速公路、城铁、高尚住宅小区、川流不息的车辆和涌动的人群,已经重新切分和组建了城市空间,曾经作为一些城市文化象征的胡同、四合院、弄堂、石库门等等象征着地域性文化的建筑,已经纷纷隐没,而负载于这些建筑空间中的文化记忆,也因此成为漂浮的、无所附着的想像的剩余物。也正是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对都市的想像方式和文化记忆的创作,逐渐的、也是越来越清晰地被放置于艺术家个人“怀旧”的视域之中。在它的现实空间急剧而大幅度地转换的同时,一种作为文化记忆和文化想像的城市形象却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并被纳入到个体切身的生命经历和生命记忆当中。
3、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试图为城市寻找记忆的创作行为,必然是一种“怀旧”的想像行为,它是在传统和记忆即将消逝的时刻对记忆的追认,是一种现代人的“怀乡病”,同时也是一种重构传统记忆和自我记忆的方式。这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追问,同时也是现代对传统的转化,这种艺术上的转化将那些在八十年代乃至二十世纪现代化过程中被“遗忘”的传统区域,展现于现代人的视野之中,并对之进行一种现代的蚕食和重构。在上述背景之下,对于都市的怀旧,事实上也是现代视野内的对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记忆的重新追认。同时,作为艺术家个人所表现为的经验性存在,更多的时候常常体现出某种精神的还原,折射着艺术家的价值观和情感取向。在这种叙事过程中,艺术家们大多习惯于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现实性的时空中寻找历时性的记忆,以一种时间对位法来测度现实的变化,并由此表明自己对这种变化的态度。
4、“文化记忆”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视觉象征,也给中国人曾经失落的文化形象和身份提供了回眸与反思的视觉标本。城市的变化,记忆不断被破坏,但内心深处的记忆仍然会发生作用,会感到迷茫,会想到以前生活的场景和物品而带有虚幻的色彩。“记忆”是试图将已获得的经验保存下来,由此也产生了抗拒丧失的想向。而赋予艺术家对历史所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留下最后的记录。这不仅是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流逝,更重要的是再现了人世的沧桑。依此来关注现实大背景下个人的命运,或许也导致了观看者种种认同的伤感情怀。这些作品之所以引起共鸣,,是因为我们也经历过类似作品中的场景、心理状态等等。其实何止作品中的“人与物”,谁对这些不熟悉呢?所以容易产生共鸣。但这共鸣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反省,因为引起共鸣的内容不是个体自我自然生长出来的,也不是个体自我主动求索得到的,而是一个时代和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几乎没有谁能够躲避和拒绝这种强加,我们只好按照时代和社会的规定性成长,到后来就造成这样的历史事实:我们以为是我们个人的经验和记忆,其实差不多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经验和记忆。
5、判断一位艺术家作品的意义或价值在于其作品的表现是否与他自身的生存环境、成长经验和他个人的或集体的记忆有一个较为直接的联系;同时,这种联系是否与其当下的文化情境或文化生态有一个转换的对应点,以及由此反映出艺术家对现实的态度或立场。再深入分析下去,就涉及到艺术家创作中题材的选择,文化资源的利用,媒介的运用和话语方式等具体的细节内容。个人身份的强化,使得九十年以来这些艺术创作,不再是某种文化的样本,而携带着丰富的个人记忆和历史细节,具有着“老照片”式的仿真性。但正因为这种创作不再刻意寻求表现对象的“文化”象征意味,而强调个体记忆的丰富和细腻,因此,其文化记忆也带有很强的情感因素和随意拼贴的成分。“故乡”想像是这种文化记忆的内在构成因素,它表现为对已经消逝了的、仅仅留存于个人生命记忆之中的“归属”和“精神故乡”的想像形态。也因此,这种想像带有了某种“后现代主义”的意味。与其说这是对真实的城市形象的勾勒,不如说它在整体上被作为一种和谐的、恬静的、与今日个人生活血肉相连的“家园”想像。其间,有着不再存在的日常生活的细节,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感的关联,有着因不再有现实束缚性而显得温情饱满的文化礼仪,同时也必然地与童年、青春等生命经验联系在一起。
6、他们的创作是由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处境决定的,也对应着我们当下文化生态的某些属性。在这里,艺术家是一个城市的另类,他们的敏感、锐利和他们积淀的独特而奇异的城市经验,他们的反思、批判精神、游戏化的幽默方式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他们艺术语言的表达意义不仅在于用一种新的视觉观念和手段表现我们这一代的文化记忆,还在于为文化记录了精神和情感的历史。但相对于时代和社会伟力来说,个人不仅是渺小无力的,而且可能也是虚假的。也就时说,它其实并没有多少个人的独特——与他人相区别的内涵。常常我们以为是个人性的经验和记忆,其实是时代和社会一手塑造的。时代和社会当然是大手笔,所以塑造的对象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个个人,而是广及一代人、几代人,乃至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城市和地域。
- 2012-06-29 ~ 2012-07-08张静伯中国画展
- 2012-04-28 ~ 米开朗基罗到中国──惊世名作首展上海
- 2012-06-09 ~ 2012-06-11美丽的偶然——刘在军油画展
- 2012-05-26 ~ 2012-08-26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暨“记忆的穿越”开馆展
- 2012-06-02 ~ 2012-06-15传道者·RSD组合全国巡回展第七站-珠海行
- 2012-05-28 ~ 2012-06-15布拉格之春——中捷当代美术馆开馆典礼暨FRANEK、伊瑞、覃琨瑛作品展
- 2012-05-25 ~ 2012-05-31风景
- 2012-06-28 ~ 2012-07-12大道无垠——谢志高画展
- 2012-05-30 ~ 2012-06-15烽火经典——沙飞百年诞辰广东美术馆藏摄影展
- 2012-06-20 ~ 2012-07-15艺无涯——陈大羽百年艺术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