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云上的日子——梁绍基访谈
云上的日子——梁绍基访谈
作者:    来源:艺术导报    日期:2008-11-14

时间:2008年11月11号

地点:北京燕翔饭店

受访人:梁绍基

艺术导报:很高兴再次见到您,两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您的精神看起来很好!

梁绍基:还好吧,谢谢!

艺术导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还是直接进入主题吧,去年您在上海的第一次个展,名字非常诗意,叫"云",想必涵义很深。

梁绍基:云意味着变化,自由,神秘,超越,逍遥,博大,其实这个题材我一共做了三次,第一次是在1988年,名字一模一样,也是"云"。

艺术导报:也有镜子吗?

梁绍基:也有,但不一样,是做两个佛像,穿插切成一条条的,仿佛在错位中漂移,象云一样,那年我去云冈石窟,那是冬天,下了大雪,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安静极了,我一个人躺在一块大石头上,旁边正好是那尊最大的佛像,看着天上的云一点点的飘动,真的就是古人所描述的"水流心不静,云在意欲迟"的那层意境,那一刻,我仿佛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回去就做了一件作品,是一件很大的壁挂,七八米长,四米多高,中间有佛像,在纤维缝隙里编进去了一些镜子,远看是大佛,走近就能看到自己,以表现"佛我同在,天人合一"。

到了去年,我再一次以云为题材做了件作品,但没有佛像了,就是一片镜子,我自己坐在镜子前面的一个讲经台上,镜子有蚕吐的丝,天上的云和镜子里的蚕丝交织在一起。

这次我又做了"云",只是用摄像机拍摄运动在丝镜里的云,我很感叹镜子的能量,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这种奇妙,在近乎微观的丝迹里呈现大宇空,并以其"敞开"人的心里诉求。

艺术导报:第一次是佛和我,第二次是我和佛,第三次是无我无佛,可以这样理解吗?

梁绍基:你的概括有意思,其它都不需要了,只要内心的本真。

艺术导报:从上一届上海双年展开始,您开始用木料来做作品,据我所知,这次在香格纳(北京)的个展也使用了巨大的千年古木。

梁绍基:是的,其实这基源于我对中国文化的体悟和以前越来越不一样了,西方人很多人都是从东方的禅宗里得到启示,才开始反思甚至反叛,象欧洲的达达运动,可他们看起来非理性的表达往往也是针对理性分析的结果,是有目的性的挑战。我们东方人更注重的是直觉,是感性,也就是禅宗崇尚的"自然态"。所以我现在越来越喜欢用纯自然的东西做作品,象这次我用的木头,由于它的普遍性,易损性,留下了大量的痕迹,对这个"迹"我有兴趣,这个"迹"有物质本身的自然属性,也有物理,有化学,社会,自然,等因素给它造成了很多残灭的痕迹,这次我使用沉在水里的千年古木和唐代的古香樟木就充分的展示了这种特性。

艺术导报:为什么是蚕和古木的结合呢?

这20年来我一直关注小生命的整个生命历程,并从中发现可以成为艺术的东西,用蚕粪来做作品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反传统的,是从达达来的,这是理性分析的结果,对我来讲不是这样的,我关注的是中国禅宗所说的"自然态",禅道无处不在,吐丝和拉撒排泄都是生命的"自然态",在这个作品中中国传统国画的样式变了,材料变了,却抽离凸现出东方文化的精髓。古代的文人墨客最喜欢的就是"残山枯水",但我是用当代的手法来表现"虚静"这层意境追求。第一层是"残",残破,残缺,残生的直觉视觉呈现,包括当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忘所造成的心理缺失与亏空,第二层是"蚕",这是我领悟世界别样的途径,也是我的创作切入点。第三层是"禅", 也就是禅道,很重要的一条就是 "静悟"。面对这躁动的社会,疯狂的物欲,我想营造这么一个"场",以供人们反思,或者说补偿当下人们内心的亏空和缺失,这就是我想要的。

艺术导报:我明白您的意思,面对如此浮躁的当下,您对自己营造的这个"场"有多大的期待值?

梁绍基:(笑),这绝对不能用数值来解释,对于我而言,如果来看的人如果能有一些反思和感悟,能留下一些余味,我觉得就够了。

1 2 3  下一页
关键字:梁绍基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