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涛:2000年以前,还没有西方一流的画廊或者艺术机构做中国当代艺术家个人的推广和传播,如果说这次萨奇画廊的展览有遗憾的话,可能是太政治化。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全面深入研究还比较欠缺。这次展览感觉只能说是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过去,并不是全面性的展示,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是比较多元化的。西方可能还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当代艺术。我觉得有点像90年代在国外做的那种中国艺术展览,比如在德国波恩举办的“CHINA”展。比较年轻的艺术家的比重还是不够,缺乏未来感,年轻人还是没有能够崛起。虽然有目前在市场和艺术史上得到认可的艺术家,但整个展览的涵盖量不够,太文革符号了!
中国当代艺术不能过分依赖海外藏家
张小涛:我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还是要靠自己,需要自己的美术馆、基金会、媒体、教育系统的全面积累和发展,这些实际上比萨奇画廊更重要。2001年我作为最年轻的艺术家在伦敦红楼基金会参加展览的时候,也有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赵半狄等著名艺术家一起参展,但是萨奇画廊并不关心中国当代艺术,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和七年前并没有本质的变化,这些都基于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水平,西方人还是看一个大的社会背景,我觉得他们是对中国当代社会的信心,而不是说中国当代艺术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我也不认为萨奇画廊来做中国当代艺术就会点石成金,还是要有自己独立的系统,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萨奇画廊只能代表一种重要的认同,但不是唯一的认同。其实威尼斯双年展等也是越来越有商业的成分,有他们自己的利益。不要神话西方,中国现在有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尤伦斯基金会、Boers-Li画廊、北京公社等大型机构,应该是一个良性的发展,萨奇画廊也没有那么绝对的重要。我也看到他挑选的新艺术家也是有好有坏,我对此也有些质疑。中国要有自己的历史经验和价值标准的判断。通过萨奇画廊的一个展览把中国当代艺术要做到当年YBA一样的成就,几乎不大可能,因为两者没有可比性!
萨奇画廊的眼光和品味都很独特。因为很多藏家的品味跟资金是不匹配的。全球就是一个资本的市场。通过资本、网络和推广去做事,资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不能像之前那种简单对钱的“铜臭味”的传统判断,比如:达明·赫斯特在学术和商业上都做的很成功。萨奇画廊做的中国当代艺术只是一个软性的风向标,而不是说萨奇画廊一介入中国当代艺术就不得了了。他们不是佩斯这种做常规性画廊。我也和纽约的Stux Gallery合作,2009年3月份在那里做个展。至于萨奇画廊具体的操作方式,我们还不知道?市场是一个双刃剑,流通买卖也不是坏事,只要不是刻意的去包装和操作。我的作品都是通过纽约的经纪人,北京艺门画廊马芝安推荐到萨奇画廊,优秀的画廊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系统,我期待这种制度化的点滴工作去改变现实。
李峰:收藏是收藏家的个人行为,每位收藏家都在收藏领域都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收藏属性,在这个前提下,萨奇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长期的关注和收藏,这首先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萨奇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争议也是来自多方面的,但对于他的这种低入高出的做法,没有什么值得评论和非议的,因为收藏是个人行为,出售也是,这是收藏家的权利,也算是收藏艺术作品的一种回报。并且,中国当代艺术的命运肯定不会掌握在某位藏家的手中,更不应该是外国藏家,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萨奇不会抛售中国当代
孙宁:我不认为萨奇是在玩中国当代艺术。他是一个藏家,不可能缺席一个种类。他是YBA的藏家,但他也可能收藏别的新兴的作品。中国是不可忽视的一块。他可能是想通过这样一个集中的展览,健全藏品结构。我估计他不会抛售这批藏品。但这也是主观判断。因为他是人,不是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有长期的策略,可以预测。但是对于某个具体人的想法,我们外人是很难判断的。
萨奇是当代艺术界的重要藏家,他有自己收藏当代艺术的观点,对当代艺术也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和理解。他买张晓的作品,可能就是因为喜欢才买,而不是根据价值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