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美术创作性质,是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当代的一个创举,也是国家文艺政策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的新思路。主题性创作作为新中国美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励人们意志、推动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个艺术家,您认为,“虎门销烟”这一主题,美术创作上的意义在那些方面?
李延声:我国近代史上,“虎门销烟”震惊中外。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会同爱国将领邓廷桢、关天培等,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广东虎门,将缴获的西方殖民者毒蚀中国人民的鸦片销毁,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拒绝毒品、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也因此开始了与帝国主义列强艰难抗争的历程。中国画《虎门销烟图》,其意义在于,再现虎门销烟这史诗般的壮丽场面,追忆近代这段百年忧患的悲壮历史,讴歌中华民族精神风骨。《虎门销烟图》表现的是清代禁烟运动中最辉煌的壮举。通过研究史实,体味到这不只是一个事件或短暂的场景,也不是几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这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民族命运中的闪光点。运用艺术手段,从构图、形象塑造到笔墨语言,为表现主题思想达到内容与形式最完美的结合,把主题表现得强烈、深刻,彰显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的精神。
记者:《虎门销烟》是100个主题中的第一个,因此也比较受人关注。您对这个题材是从哪些方面来把握的?从创作思路开始谋划到作品,其中经历了哪些改变?在创作的过程中,对这一重大题材是怎么样一步步实现的?主题性创作往往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再现,而是一种艺术提炼和加工的过程,您的主题性创作是如何解决历史事实与艺术表现之间的矛盾的?
李延声:我曾经多年酝酿、历时两年创作,于1997年完成中国画长卷《魂系山河》,表现鸦片战争的百年历史,表现这百年民族的精神史和情感史。其第三部分《销烟气如虹》,画的就是虎门销烟的历史壮举。这次创作《虎门销烟图》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2007年与文化部重大历史题材办公室签约,2009年6月完成创作。
为了深化主题的表现,我反复勾画了十多幅草图,经过文化部召集的两次草图观摩,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确定了正稿,放大成高3米,宽8.5米的画面。画面构图着力寻找到一种独特的形式感,将林则徐等禁烟领导者处理为静态,与销烟壮士们龙腾虎跃般的动感,形成对比,呈现出气壮山河、力挽狂澜的雄伟态势。画面人物基本上分成3个组合:将林则徐等禁烟领导者放在画面中心的指挥礼台上。让销烟壮士们分别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篇幅,由高至低,川流不息。在画面左侧和远处,有前来助阵观看的民众。层层叠叠的人群,以血肉之躯组成绵延不断、坚不可摧的长城,形成波涛滚滚的怒潮,体现虎门销烟万众一心的情景。
主题的深化全靠形象的深化。创作中将形象的探索与历史的思考相统一,将历史人物的肖像置于当代的认识之中。《虎门销烟图》着力塑造几位禁烟领导者独特不凡的形象:凸显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官员的风貌。力求人物造型饱满概括,显其凛然正气。如雕如塑、厚实硕大的勇士们,如同激流中磐石,烟云中山峦、烽火中铁壁,表现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抵御外患的气势。
《虎门销烟图》比《销烟气如虹》画面上增加了林则徐等禁烟领袖亲临销烟现场指挥,还在背景上增加了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的民众,其中也有外国商人。史书记载:道光皇帝命令让沿海居民和在广东的外国人“共见共闻”,见证销烟,受到震慑。画面背景这样处理后,不仅更接近史实而且销烟气氛更庄严、热烈,场面更宏大、壮观。
《虎门销烟图》画幅的大小,取决于主题内在张力的发挥。画面上占据前面的销烟勇士的形象只略小于真人,高大健壮,视觉上形成冲击力与震慑感,凸显民族尊严的觉醒,民族力量的凝聚。
记者:通过这幅作品的创作,您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说,通过这样一件大型创作,您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李延声:在这幅历史画创作中,我探索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着力表现和深化作品主题。二、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忠于史实而不拘泥于史实。在做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收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理、取舍和提炼处理,集中地表现典型地点、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虎门销烟图》画面中弱化了沸腾的销烟池和涛涛大海的描绘,而只是作为画面右边一隅的背景并以空白出现,少施笔墨。环境和细节处理也是历史画需符合史实的要素之一。我曾在1996年夏天两次赴虎门,到谢晋导演拍摄《鸦片战争》电影的现场,收集素材,实地写生,对当年开池化烟的地点、环境、做法以及使用的器具、鸦片箱上字样、鸦片团形态颜色,还有当时人物的服饰、动作等等核实画样,使画作真实可信。
在历史画创作中,处理繁冗复杂的史实表现时,不是完全采取“叙事”的手法,虽是画“史”,但在创作观念上偏向写“诗”,着重对历史情感的抒发,而不是历史事实的梳理,使作品有一个高的精神起点。
三、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关键。《虎门销烟图》画了上百个人物,力求避免概念化,塑造鲜活感人的形象。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虎门销烟,可供参考的形象资料很少。我既从阅读研究文献中了解人物的精神风貌,也从现实生活中寻觅借鉴肖像形象。我先后曾画了当代不少杰出的文学艺术家、科学家和政治家,也为此结集出版《智者——李延声中外名人写真画集》一书。通过与诸多智者仁人的精神对话,写生其风采神韵、个性品格、肖像面貌,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大启示。特别是林则徐的形象,我反复画了十多次。林公的性格是外柔内刚,外表比较平和,而内心充满着大智大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报国之心何等壮烈。塑造林公形象既要避免以前那种“高大全”描绘,又不能平庸,人物性格的尺度把握是最艰难的。此幅中林则徐形象从容淡定,比较符合他的个性。
四、笔墨是中国画创作的基本艺术语言。中国画以笔墨表现天地万物。笔墨当随时代。创作《虎门销烟图》,我尝试以单纯的水墨追求笔墨语言的鲜明、雄厚、丰富而独特。以笔法求其力度,充分发挥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见骨法,见性情。将传统书法魏碑的笔法及山水画的皴法融入人物画中,以斧劈皴画人体,拟似水墨雕塑。潘天寿先生说:“中国绘画中的用线具有千变万化的笔墨趣味,形成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成为东方绘画独特风格的代表。”以墨法追求变化,在“浓、淡、枯、湿、焦、破、积、宿墨”的基础上,加之胶墨与冲墨,以水法求淋漓尽致,使笔墨语言有所突破,对传统笔墨进行强化和丰富,藉以表达沉重雄浑的历史情感,凝重的悲壮之气和阳刚之美。浓墨对比与运用中强化作品激越、高亢的基调,仅略施淡彩以反衬墨色,力求庞大而不空泛,充实而不迫塞,丰富而不繁琐。整体艺术处理如潘天寿先生所言:“气要盛、势要旺。”以求具有“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漫”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