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当代艺术家周春芽在去年“5·12”地震后,创建五彩基金做起了慈善家;近日又在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举办的四川年轻艺术家群展《捌贰零玖》上,首次以策展人身份亮相。艺术家为什么要做策展人?和他做慈善家有没有关系?周春芽又是如何将艺术家、慈善家与策展人的多重角色集于一身的呢?
艺术家+慈善家+策展人</STRONG>
在张江当代艺术馆展览现场,馆长李旭的一番话,首先解开了记者第一个谜:周春芽为什么会做策展人?
李旭指出,这是周春芽作为策展人的首次正式挂牌。周春芽为四川的年轻艺术家做了许多事,策展人的活也做了不少,但正式挂牌还是第一次。四川的艺术圈有一个好传统,那就是成名艺术家对年轻艺术家的“传帮带”。李旭经常去四川考察艺术家的工作室,每每看到周春芽与年轻艺术家在一起,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张江当代艺术馆很早就在酝酿这样一个展览,既要呈现四川年轻艺术家的风采,又要让周春芽来做策展人。
而周春芽和记者谈起为什么选择白东亮、侯熙、李胤和谢正莉这4位年轻艺术家时,提示了第二个问题的谜底:他不仅强调自己对这些艺术家的熟悉与了解,对他们的创作才华的欣赏与赞美,也强调在去年“5·12”后他们与他一起投身于抗震救灾。正如李旭在展览前言中所说的:去年汶川大地震后,这些年轻人跟随周春芽深入灾区,承担了繁重而旷日持久的物资运输工作。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响应并参与了由周春芽发起的“艺术助残计划”,担当义务教师的职责,以艺术教学的方式对那些在灾难中受到重创的孩子们进行心理援助。这些行动,在艺术创作之外,充分地显示出“80后”的社会责任和道义担当。
西藏·卡塞尔·蓝顶</STRONG>
在那些年轻艺术家心目中,周春芽是“大哥”。他是最早入驻成都著名的蓝顶艺术区的艺术家之一。几年来,周春芽和年轻艺术家一起生活、画画、喝茶谈艺术,在蓝顶逐渐聚集了50多位艺术家。
不过,在周春芽随和可亲的外表下,却是他特立独行的个性。这从他的艺术经历中可见一斑:早在1980年,还在川美读书的周春芽没有跟着同学们一起卷入当时流行的“伤痕美术”的大潮,而是独自跑到藏区,成为中国最早发掘西藏题材的艺术家之一。他后来回忆道:“我第一次在那里,在藏族人的肤色上,在他们的服装上,在天空里,在远山中发现了色彩的魅力。”当代艺术史学者吕澎指出,《藏族新一代》以及周春芽一系列关于草地的藏族生活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当时的中国艺术家们所认同的一种精神倾向,艺术家们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各种新的、带主观色彩的描绘对象的方式。大量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和流派被介绍进中国,在一段时期内成了艺术家们灵感的契机和启示来源。
在这个潮流中周春芽走得更远,在1986年到1989年间留学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事后他回忆道:“在德国,我亲自看到了新表现主义的顶盛时期,那里有全世界最前卫的卡塞尔文献展。在文献展上我第一次看到了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用图片表现的政治艺术。”
山石→绿狗→桃花
留学经历打开了他的视野。但是回国后,在上世纪90年代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大行其道之际,周春芽却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人画。从其中的“山石”入手,他的创作相继形成了“山石”、“绿狗”、“桃花”三个系列。
对于文人画传统,他说:“我并没有像国画家那样在材质属性和图形程式上去理解,而是按照我的表现意图去寻找那些令我觉得陌生又能带来惊喜的东西,我在肌理和质感上花费了很大的工夫,近似于强迫症似的去捕捉和玩味那些潜藏在石头自然属性中的视觉因素。”他表示,“绿狗”的形态是雕塑化的,同时在笔触结构上又吸收了文人花鸟画的形态特征,是雕塑与文人花鸟画的通约。他说:“我看八大的花鸟很容易联想到雕塑的体量和空间感,同时还能从那大面积的负空间中领略到雕塑的纵深,我冒险地放大了这种隐藏在古人背后的视觉属性,效果很奇异。”
正如吕澎所指出的,周春芽眼里的传统是必须通过新工具和新观念重新理解、阐释、体会和追忆的文明和传统。他用自己的“新绘画”,在当代激活了中国的文人画传统。
周春芽1955年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1988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
他参加过1981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获二等奖;1992年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1993-1997年的“后 ’89 中国新艺术”展;1996年首届上海双年展;1996-1997年德国波恩美术馆的“中国!”展;2000年“20世纪中国油画展”;2005年法国蒙比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2007年北京今日美术馆“花间记”周春芽绘画雕塑新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