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出租场地是美术馆国际化的表现之一
艺:说到展览,今日去年展览的数量和质量感觉如何?办展频率和计划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张:其实一般一年我们会有大大小小50个左右的展览,并且都在年初就全部排满了。每年我们也都会有一个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而制订的整体性计划,其主体是美术馆策划的学术性艺术大展,一般每个都会持续展出1到2个月,一年要有10到12个这样的大展。这种以学术研究与艺术推广为核心目的自主策划的展览是今日美术馆的核心所在,这样的大展览,要占到全年的60%以上。而对于广大的当代艺术的观众,我们也会做一些历史性的展览来予以反思,做一些现代主义的展览予以参照等等,余下的就是一些独立策展人申请的、有赞助的艺术家或机构的展览了。
艺:也就是那种艺术家或者机构自己出钱办的展览?
张:是的,这一点毫无忌讳。这些小展的场地租金目前是我们收益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恰恰也是美术馆国际化的表现之一:有影响力的美术馆应该成为艺术家们展示自己艺术造诣与才华、对外交流、学术建设等目标的平台。这部分也应该成为么美术馆的主要收益之一。
艺:今日这部分占总收益的多少比重呢?
张:加上我们书店、礼品店等其他收益大概在30%到40%之间。
艺:但是现在外界有着关于“今日美术馆花钱就可以上展”的说法,您怎么看?艺术家上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程序呢?今日又有什么样的制度和标准,如何来保证上展艺术家的艺术水准呢?
张:这可能是一种错觉,首先我们美术馆的公益性与非盈利性就决定了我们在赞助资金上的主动性。有一些展览的场地、时间确实是我们作为回报给某些为当代艺术做了公益性赞助的赞助商们。但是这些展览不是美术馆策划组织的,也不可以使用任何美术馆的标志,而且这样的展览一年内也很少。
而之所以说“花钱就可以上展”是不现实的说法,是因为在但凡今日策划和冠名的展览,无论大小,都是由我们精挑细选出艺术家和作品,精心筹划的展览。最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我们的专家艺委会事先进行严格、公正、民主的评估和审核。我们会按照国际化的模式和“大学术”的概念邀请社会上知名的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等作为我们委员会的成员,再小的展览我们也会邀请最少7个委员会成员一起讨论评估审核。
艺:审核的意见如果不一致呢?
张:如果你以纯粹学术化的眼光去考量一件当代艺术作品是否真正具备艺术价值的时候,这种考量是客观地针对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一般就会很少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但是一旦不一致,也会按照国际惯例民主投票表决。
艺:这种审核通过的比率高吗?
张:不高,尽管我们办馆的宗旨之一就是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送展艺术家不能通过我们的考核,通过的比例不超过1/5,很多艺术家被拒绝的原因不取决于他肯出多少赞助,而是其作品的艺术水准达不到我们的审核标准。
剖析 民营美术馆的困境源于运营的盲目性</STRONG>
艺:从2006年7月今日美术馆开始对外称“成功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非盈利机构”。“非盈利”真的是“没有收益”吗?支持美术馆日常运作的资金组成又是什么?
张:所谓“非盈利”指的是对美术馆的所有投资,都是没有任何利润回报的,美术馆的宗旨是公益性质的,即便美术馆本身是有收益的,但是投资方不收回任何利润,所有的盈利资金都会投入到美术馆接下来的运作和发展上。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达到国际知名美术馆那种成熟充裕的资金链运转模式,我们的运作资金现在一大部分还是来自理事、会员、企业、个人、海外机构等的捐助与赞助。
艺:在中国办美术馆有什么最深刻的体会和感言?
张:还是资金问题吧。相对一个国际化知名的美术馆,我们的资金还是太少了。而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我们做的很多事都是别人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在国内没有任何可以参照借鉴的经验。
艺:请您就中国民营美术馆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一评价和展望。
张:国内很多美术馆,特别是一些民营美术馆,之所以面临很多困境,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运营上表现出来的不冷静和盲目性,如果今天当代艺术市场好就做当代,明天传统书画火了就做传统书画,没有坚持、没有标准。当然,不能保证资金链的良好运转和在管理运营模式上的理念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但是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与进步,美术馆这种社会文明的标识性设施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只要我们坚持现代性视野、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平台、规范化自身的运营机制,一定会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民营美术馆的生存与发展之路。而一切国际化的努力,并非是想通过当代艺术让中国越来越世界,而是希望日益优秀的当代艺术可以让世界将越来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