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艺术(以下简称库):近段时间,国内外很多展览展会上非架上艺术形式如装置以及新媒体等越来越多,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郑娜(以下简称郑):确切地表述应该是,在国内外重要展事上,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的非架上艺术,如观念影像、实验电影、新媒体作品等开始频繁亮相。在我看来,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其一,互联网普遍介入日常生活,已成为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之一,如果说,每一次社会生产形态的巨变势必带来新的文化景观与视觉景观,比如,与农业社会相对应的是古典艺术、与工业社会相对应的是现代艺术,那么,与信息时代相对应的又是怎样的新的艺术形态呢?对此,人们期盼已久。随着中国互联网一代的成长,网络成为人们真实的生存经验和生活体验的一部分,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互动日益密切。另一方面,当思想通过技术得以进一步实现时,技术势必带来思考方式与视觉呈现方式的新一轮变革,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将成为必然。
其二,从某种意义上讲,架上艺术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表现手段还是与其相对应的理论构架已非常成熟,再往前推进难度极大。新媒体艺术,西方虽然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早于中国,但其理论构架和技术呈现仍在进行中。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信息时代让全球资讯得以共享,中西方思想文化得到从所未有的沟通了解。如果中国的深厚文脉、视觉经验,以及错综复杂的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生存结构通过新技术得以转换,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将拥有自己的评判体系,而毫不逊色于西方。另一方面,非架上更具实验性。如观念影像、纪实电影、以及新媒体等,与绘画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但其内部形态却越来越细化。就新媒体而言,就有新媒体装置、新媒体互动艺术、新媒体观念影像等。其实,不论那种媒介,说到底都是艺术观念得以呈现的一种手段,还是那句老话,重要的是思想。
库:综观世界艺术领域,您认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中国处于什么阶段?
郑: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前后,国内各大美术馆开始关注新媒体艺术,动作最大的当属中国美术馆于2008年倾巨资举办大型国际新媒体当代艺术展。近期,则是不久前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的国际新媒体展。似乎一夜之间,国内冒出一批从事当代新媒体创作的艺术家,如汪建伟、冯梦波、张小涛、邱黯雄、曹斐、朴桦、以及更为年轻的艺术家郑达等人。其实,早在10几年前中国艺术家就已开始进行这一领域进行创作,像冯梦波的《长征》,早在1996年左右就开始着手进行。由于这些艺术家更多的是参与国际展事,并不为国内同行所知晓。近五年,由于国内开始关注新媒体创作,这些艺术家开始更多地参与国内的一些展事活动,渐为人知。同时,还有一些长期在海外工作生活,从事新媒体研究及创作的艺术家,如谭力勤等人,开始积极介入到国内新媒体活动中来。就数量而言,国内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的艺术家相对于国际从事同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而言,比重远远落后。相对于国内从事架上创作的艺术家而言,数量则更为有限。因此,目前出现几个优秀的新媒体艺术家,还远远不能说明中国在当代新媒体创作领域具有强大的发展实力。
新媒体教育却引起各大美术院校的足够重视,如中国美院、西安美院等专业美术院校,以及中国一流的综合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
库:这种新的艺术媒介也就是语言方式的改变,它对于艺术本身有什么意义或者突破?
郑:有一点非常明确,新的艺术媒介不是对既有艺术媒介的颠覆与全盘否定,而是一种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与延异。但不容否定的是,新媒体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是传统艺术媒介所无法替代的。通常来讲,只要是视觉创作手段,就有其共性存在。但二者不同之处,新媒体艺术带给观者动静迥异的视觉体验,在于其真实虚拟莫辩地营造场景,更在于其对展览空间的彼此嵌入与生长,同时,也体现在新媒体艺术对文本结构重组或消弭解构的灵活与松动。它让凝固的线性叙事成为流动的非连续性的多元生发。
库:新兴媒介艺术与传统媒介艺术的区别,大致包括哪几方面?
郑:今天,在美术学院,就传统造型艺术而言,主要还是以国油版雕为主要分类标准。与其相对应的应用媒介,大家都很熟悉。而新兴媒介艺术与传统媒介艺术的最大区别在于:
其一,视觉空间打破二维平面模式乃至三位立体模式,走入拟真的多维模式。打个比喻,从事传统媒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就像在挖掘一口井,十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地进行钻探。新媒体艺术在思考维度上类似前者,不断深入,而在技术层面上则需以跳跃的方式不断刷新已有的技术应用模式,当技术成为创作媒介时,及时应用新技术成果为新媒体创作补充能量则显得至关重要。
其二,新媒体艺术更贴近观众。它以开放的姿态,与观众实现互动,并在互动中一起体验,反应,乃至思考。观众的参与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新媒体艺术是团队作业。新媒体艺术要求艺术家除了具备传统艺术创作所必须的各种条件,还需要一支技术型的创作团队与其紧密配合。今天,许多新媒体艺术家很多都是从传统艺术创作中转换过来,知识系统更新就显得极为重要,否则难免陷入新瓶装旧酒的尴尬之中。客观来讲,技术运用的目的最终还是更好地生发思想,才能凸现艺术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库:目前,较多艺术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装置、影像等“非架上艺术”,与传统的“架上艺术”界限日益显明,您怎么看待新媒体艺术在未来的发展?
郑:总的来说,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势在必行。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量:一是社会生产结构调整越来越倾向于高新科技;二是院校对新媒体教育越来越重视;三是不断成长的生命个体与技术媒体之间有着天然的沟通能力;四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代表未来,具有巨大的可能性空间。
库:新媒体等“非架上”艺术形式能否取代“架上艺术”成为未来艺术的主流?
郑:不排除这种可能,但目前还无法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