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罗中立专访:语言的轨迹
罗中立专访:语言的轨迹
作者:    来源:搜狐文化    日期:2010-07-08

时间给我紧迫感

主持人:您去德国在喝咖啡的时候也会画一些小的手稿,很多点滴的时间积累这样一些小型的作品,您提到这些累计起来大概有上千幅?

罗中立:好几千幅,十年,一年画一百多两百幅小东西,包括开会、睡觉前有一些时间、出国机场,我最不怕的就是误机,就是因为我手里面有活儿,误机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这个年龄段对时间特别有一种紧迫感,不像年轻当学生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时间的宝贵,现在觉得每分每秒就是把它积累起来,一方面分担学校的行政,另外一方面又不能不整理,小的时间的积累就是对于大的时间的准备。希望这十多年积累好几千幅作品放在那里,就像吼叫的声音就在嗓子眼就等一下课马上打开。我现在就是等着下课以后,为了这个准备我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校园运动室,五千多平方,把这十多年的积累在那里、在某个时候举行一个大的展览。

主持人:那您现在是不是特别渴望画大画但是没有整块的时间?

罗中立:这个就是积累和准备,下课以后就有时间了,但是我现在真的又常常感慨。以前看了一本小说里面有一句话“人生的宴席摆满丰盛食品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牙全部掉了”,就是说你准备了很多,站在高台上以前11、12个小时下来腰不疼背不酸的,现在几个小时下去你得歇歇气。其实很多事情过了那一茬之后很多想法和体会不一样,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更反过来需要有时间的概念。

建立具备中国精神的当代艺术

主持人:目前您的第一大愿望是赶快有大块时间画大画做作品,如果有时间让您做第二件事情是什么?

罗中立:做第二件事情还是把这批画画完,没有第三件事情,如果第三件事情还是画作品。

主持人:您刚才说第二件第三件还是画作品,那么是不是不管艺术风格语言怎么变化,题材始终是在农民身上?

罗中立:对,农民是我自始至终的题材,虽然风格在变化。这次风格的主题就是表现这个意识,我从这个角度看整个美术史,其实就是风格语言演变的历史。中国真正要做一个与中国身份相匹配的大国,我觉得首先要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建立具备中国精神的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现在这个使命都在我们身上。这个展览其实呈现的是这样一个阶段性的展示。

现代绘画脱离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

主持人:您的绘画主题是农民,我们知道农民一点点一步步在中国做了很多奠基的事情,但中国发展的越快,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现在两极分化严重、财富分配不公……您怎么看?

罗中立:农民这个题材早期更多是社会性的意识形态,农民今天到我绘画里面,内核和情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亲》其实是一个更带有社会和历史形态政治层面的作品,农民到今天的画里面更多是回到绘画的主题。如果那个时候的绘画主题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历史的局限在那个时代只能从这个领域来思考来创作。那么到了今天,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产生巨大的变化,给我们每个领域的发展空间变得那么自由变得那么宽松。那么实际上这20年—30年的变化,如果从《父亲》到今天展示的这批画来看,其实绘画从那个时代带有浓厚的政治、社会性的创作,转换到一个纯粹的绘画自身的主题里面来。而这个转换一眨眼就是二三十年。

主持人:除了这个之外我们在您的展览看到您首次将雕塑作为一个展示,从原来早期更具有社会意义上慢慢现在变成绘画语言的探索像雕塑等等,您近些年是不是也在有意识的进行转化?

罗中立:我把现代绘画里面一些鲜艳明亮的、中国传统的色彩关系放在里面,同时把我们民间传统的一些元素借鉴在雕塑里面。我也是第一次把我的雕塑放在一个真正的展示馆里而不是放在工作室的一个小角落里面,今天看来的我的目标和我把握的度,基本还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

上一页  1 2 
关键字:罗中立,访谈,语言,轨迹,当代艺术,精神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