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李纲
由央美美术馆和今日美术馆主办的“传模移写——李纲实验水墨作品展”6月3日在今日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此次展览是李纲2009年来京之后一项重要的展览项目,体现了艺术家对于实验水墨不懈的思考和实践。透过此次展出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思考的成果。在新展开幕后,李纲围绕着这次展览和他的创作谈了他的想法和心得。
记者:您怎样看待当代水墨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那么,实验水墨的意义是什么呢?
李纲:水墨作为一种特定媒材,在当代艺术中,表达当代人对文化的一种思考,其审美标准和阐述的方向是一致的;而“实验水墨”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它的实验性与它阐述的价值观、审美方向以及呈现方式与传统水墨有所不同,为了区别便称为“实验水墨”。
记者:您的作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多吗?您怎样看传统水墨与实验水墨二者之间的关系?
李纲:我是60年代出生的人,早年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单一的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也是我回归的精神家园。“传统水墨”与“实验水墨”的区别主要是审美价值观和对个人的或社会的,东方的和西方的认识艺术的态度和阐述的语言的差别。传统水墨更加强调借物借境,实验水墨可能更直接意象或物象,前者强调抒情和修养,后者更强调对文化的思考和对当下社会关系的呈现。
记者:此次展览是您来京之后的最重要的展览,您的感受怎么样?
李纲:今日美术馆“传模移写”是我北上之后的第一次整体亮相,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拿出来也接受各位专家的批评,对以后的路怎么走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启发。
记者:您以前做版画,为何又在之后转型创作水墨作品呢?
李纲:我小时候学传统水墨,又做过一段时间版画,后来又画水墨。正因为这样,才感觉到材料只是载体,重要的是思想。做水墨可能是我觉得水墨的气质更适合我,更能让我表达对传统文化在当下时代性的传承与发展所思考的一些问题。
记者:策展人皮力老师在文章中特别提到了“图-底关系”(Figure–Ground Relation),您对此是怎样看待的呢?
李纲:“传模移写”是皮力老师在看完我作品后的定位,他从美术史的角度分析我作品背后的思考以及我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图——底关系”就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与作品背后的传统文化修养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吧!
记者:您在广东辞去了铁饭碗,是什么令你义无反顾地“北漂”呢?与广东相比,您觉得北京的艺术环境如何?
李纲:我一直认为,人生就是体验,走路与修学同样重要,我对人生一直是持挑战态度,其实世上没有什么“铁饭碗”,人就得不断在自我挑战中前进、感悟。北京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能与多方不同的文化碰撞。南北文化和习惯的差异,形成文化的多元性,能让我更清晰地确定我的艺术定位和以后的方向。老子说过:“得到的就是失去的,失去的就是得到的。”我认为这种“得”与“失”,便是修行和体验。
记者:我注意到您之前出版的四本画册,名字分别是:“《李纲:水墨方程》、《李纲:水墨品格》、《李纲:水墨元素》、《李纲:水墨心情》”,“方程”、“品格”、“元素”、“心情”这四个词,是不是代表了您这些年的心情与诉求呢?
李纲:前者更加注重表达和行为呈现,后者更加重视关系与发展。
记者:您这次展览与之前所办的展览相比,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李纲:此次与之前的展览最大的差别在完整性和学术性。
记者:展览之后,您还有什么计划?
李纲:展览归展览,画还是要画,至于怎么画无法表述,我通过展览、收集信息和反馈对我今后的创作是有帮助的,下次个展我也希望有新的面貌与大家见面。
记者:你对当代水墨的市场怎么看?它的利弊有哪些?
李纲:市场是我最不想谈的事,我认为有学术价值的作品是有市场的(只是时间的问题),艺术家不应该考虑太多市场因素,所以我一直坚持“业余艺术家”、“在野群体”、“边缘状态”的创作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