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讲笑话的齐泽克,在《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的序言“消失的墨水”当中,开篇便重讲了一遍老掉牙的笑话:一个东德工人在西伯利亚找了份工作,临走前,他跟朋友约定,如果他给朋友的信是用蓝墨水写的,这信上说的就是真的;如果是红墨水,那信上说的话就千万不能相信——很可能他在西伯利亚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监视。几个月后,信来了,是用蓝墨水写的,“亲爱的朋友,我在这儿过的很好,一切都好,只是……我找不到红墨水。”消失的红墨水反而成为让真实浮现的指示剂。接着,齐泽克反来复去(当然是用一种旁征博引的方式)地强调着,在一个幻象与真实交媾的景观社会里,当你觉得自由或者一切ok, 仅仅是因为缺少一种感受真实的手段,让你不能写下有关不自由和不ok的一切。但,仿佛是一句接头暗号或者魔术口诀,“因为没有红墨水”——所有不真实的展演和陈述,一下子化身为反面的真实——虽然这实在有点可疑,难道真的有这样一剂灵丹妙药,还像红墨水这么便宜?
姑且不论齐泽克四两拨千斤的惯技这次是否奏效,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想必引起了汪建伟的兴趣。在他首演于苏黎世戏剧节,日前又在北京黑方空间公开排演的多媒体新剧中,汪建伟直接采用了齐泽克的这部书名作为题目,书中的关键词也在剧中被一网打尽:真实、现实、暴力(这本书的副标题为:关于9/11的随笔及其他)、影像(齐泽克多次提到《楚门的世界》等好莱坞制造的虚拟现实奇观)、象征(在齐泽克看来,现代社会对于真实的渴望,使它付出了以象征来饮鸩止渴的代价;而后现代社会对于象征的沉溺,反而成为追索真实的某种极端表现(1)[i]),还有,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复杂暧昧的关系。在这出戏的主题阐释中,难得地出现了故事性的线索提示,“五个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讲述了五个彼此不同的故事(一个沉默寡言的少年、一个卖烧烤的妇女在家中死去,一个中年男人对周遭的冷漠,一个发生在网吧的突发事件、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的失控)。与此同时,一个故事正在发生,一个少年随打工的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努力去寻找自己的位置,但唯一给予他真实位置的是虚拟世界……真实与幻想融为一体”。当然,谁都知道艺术家绝不是在讲故事,更不是在排话剧,方法总是优先于效果。在一贯强调方法论的汪建伟看来,这部新戏所做的试验,是 “提供一个重叠的空间,现场始终提供的是一组组的‘征兆’,每一个场面、每一个情景都具有多重的信息,同时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总是处于多种不同事物的关系中,一个真实与虚拟、现实与幻想互相缠绕的参照域,每一个观众可以使用自身知识与经验去‘剪辑’自己的版本。”现在,恐怕不用看戏,你也知道艺术家要做什么,而你自己又该如何反应了。
但在这篇毕竟还属于现场报道的文字当中,转述其时其地的“真实”舞台场景仍是它必须完成的任务——虽然活学活用齐泽克可以让我推卸掉一切责任:只要告诉读者我没有红墨水,那么蓝墨水写成的一切都可以被理解为某种反面的真实——以上面提到的五个故事为线索,五段影像依序在大屏幕上播放,同时,舞台上五位身着工装的演员,配合两组活动立柜,似是“自发”的动作和位置变化激活彼此之间、与道具之间、与身后的影像之间的联系。道具、服装,各要素的关联方式,都有点类似于“时间剧场”,但演员的动作更为抽象和“自发”,更多是在建立同空间、同道具、同其他演员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些动作没有具体的表现对象、更像是身体应激状态下的抖动、习惯动作的无意识重演、类似癫痫的抽搐与反复、以及对环境和障碍物的反应及确认。当然,这里面贯穿了某种线索,如汪建伟所说,这是他们身后影像的“征兆”,通过节奏性和情绪性的高潮,他们预言或呼应着屏幕上的暴力场面。如果美学在这里还可以被容忍,如果用 “艺术效果”这样的词汇来评价现场表演可以被原谅,我想说这部戏剧的现场还是有相当闪光的地方:它在一种混乱的动能中还能恰当地保留了潜在的基本结构,而整个复杂而有张力的场面仅是用五个演员构成的。我唯一的遗憾就是它其实还能够更加抽象,但,这应该不是艺术家所希望看到的。
还能再说什么呢?作为背景的五段影像延续了汪建伟的一贯风格:人群、静止、突发的事件、时间同空间的并置、转换、重叠。这里还加进了过于明显的拉康和俄狄浦斯:头戴鸟冠的少年在镜中看到了自己,而这面巨大的镜子就这样在他面前轰然粉碎……当然,这种庞杂的呈现也是试验的一种,因为庞杂、暧昧、非绝对、多元、扭结……这些(词汇)就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真实,一切只因为我们缺少红墨水。但恐怕没有人真正为此感到悲哀,那已经过时了。
最后,如果你错过了现场观摩这出新戏的机会,请看齐泽克的书,那里已经用一种不那么现场的方式征兆了剧情。不过,似乎国内还没有中译本出版,对此我的建议是用google图书阅读其中的部分章节,省去了亚马逊的巨额运费。只是,你会时不时地看到“本页信息已经隐蔽”的提示,没关系,反正我们都知道,那只不过是不影响真实的一种“消失的墨水”。
--------------------------------------------------------------------------------
[i] 齐泽克:《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英译本),伦敦:Verso,2002, 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