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第二期
香港——2011年香港火炭艺术工作室开放计划

火炭与伙炭,前者是香港新界北的工业区,一座座生硬的工业大厦,上班工人和大型货车穿梭其中,在办公时间内营役忙碌。后者,每年一月的两个周未,本来无人工作的清静工业区,观众群忽然聚首,为的是一年一度的“伙炭艺术工作室开放计划”,可以主动探访艺术家本人、游走工作空间、欣赏艺术创作等,至今十年,已成为香港文化艺术圈的重要活动。

回看起源,香港地方的租金向来昂贵,不论工商地区或住宅单位也如是,但由于香港工业北移,新界工业区的工厂单位部分丢空癈弃。因此,自二零零一年,有香港本地艺术家开始在火炭设立工作室,原因是租金便宜、空间宽敞,适合进行不同媒介的艺术创作,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艺术机构、商业画廊等进驻,而“伙炭”一词就是指一群在火炭工业区聚集的艺术工作者。

今年的开放计划,正是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总共有五十个工作室开放,包含了接近一百八十位艺术家,每个工作室各有选择的创作媒介和空间风格,每位艺术家的身分国籍和工作背景都不一样,令是次活动的展示更丰富和多元化。对艺术家而言,他们在此找到能够存活的私人空间,在内思考、阅读、写作、练习、创作、检讨等等,成果可以是有形的艺术创作,可以无形的思考自省,是让艺术家随意发挥、用途自由的自主地方。

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他们能够借着开放计划参观工作室,进入艺术家的创作生活,亲身接触艺术家,观看他们的作品,甚至对谈讨论。虽然开放时间和人数众多所限,观众有时是走马看花,艺术家只能稍稍浅谈,但艺术家和观众之间能尝试交流,已是机会难得的分享活动。近年,筹办小组更会安排艺术导赏团,好让艺术家、作品、观众,可以见面沟通,鼓励三者深入认识、相向理解。

同时,主办单位也会举行相关的研讨活动,今年就有艺术家对谈、座谈会、艺评研讨会和“伙炭十年小事回顾展”。一共四场的艺术家对谈,每次邀请两位艺术家分享个人作品,探讨对方的创作理念。两次座谈会名为“策展为业”和“艺术献世”,分别探究策展人的身份,以及艺术和社会的关系,艺评研讨会则供艺评人和艺术家对话,从写作和创作层面,开放地互相指点批评。因此,对外,让观众更有效地了解香港本地的艺术发展,对内,不同岗位的艺术工作者互相进言,希望能有所裨益。

香港火炭,既是火炭工业区,同时也是火炭艺术村。大家都在这里上班工作和生产制作,但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和立场,每人在区内的日常生活和出入行程都有异同,有时独立运作、各不相干,有时又互相交叉、重迭,同一地方却可各自表述。"伙炭艺术工作室开放计划",只是短暂的四天,但对外开放火炭和伙炭,让更多的未知数参与其中,形成复杂多变的并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