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于云南大理,张晓刚(左)
怎么看张晓刚的性格?</B>
大家开玩笑说张晓刚是西南第一鬼,性格比较忧郁、多愁善感。他跟我说过一个故事,说有天在西双版纳大家一起走,他突然一回头看见一个鬼,一个女的形象,飘着过来,没有腿,他坚信他是看到了。这个我们不去做科学上的探讨,起码很多人没有看到,他看到了,他的心理状态是比较阴郁、敏感,对灵异、神秘的东西特别敏感。所以他病的那时候画了个魔鬼系列,最早是素描,小的素描,画了一大批,后来在85运动的时候最出名的好像也叫魔鬼系列,画成油画,都跟在医院里画的那个有关系。
关系近了看他的东西会受到影响吗?
我不知道。90年代初的时候波普非常流行,他有一段尝试往波普这个方向走,但是没有走下去,那个时候的画我不是太喜欢。但就是波普的这个画对他后来的大家庭是起到一个转折的作用。他每一步我都很清楚,我们的通信很多。我觉得批评家和艺术家的关系,就一定是艺术上的关系,朋友呢,就会在艺术之外谈很多私人的情感、家里的事。这样就有助于了解一个艺术家的私人的性格,这是我这么多年判断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除了了解他的艺术、他的艺术观点之外,还了解这个人,知道这个人的性格。
张晓刚哪一时期的创作最有敏锐的感觉?</B>
他最早的魔鬼系列非常有感触,不仅仅是种语言的方式,而是有种生命的感触。他胃出血躺在病床上,感觉到濒临死亡的那种感觉,那批作品就是感觉不一样,比较深入,接着就画了大家庭系列,早期的大家庭画得很好。
张晓刚从国际得到了什么?又受到哪些不利的干扰?</B>
大家批判他,05年之后拍出高价,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后殖民主义,但我觉得有一点,所有这些在骂艺术家的人忘了有两个重要的事实,一个事实是所有的当时引起西方好感和欢迎的作品,是和西方完全没有接触,最苦闷的时代;另外,他又不是为西方创作,后殖民是为人家创作。即便后来他成名了,人们需要他的画,他再去复制,那都是另外一个问题,一定要把这个分开。
他目前的创作哪些地方还存在潜力?
前年他的作品出现一些生机,画了日常生活的一些东西,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到了后来他画了一张床,70年代家庭场景,一个高音喇叭,桌子上一个墨水一个灯泡,这个已经跟大家庭拉开了距离,更细微地去寻找在日常生活感受到的一种说不清楚的,它也不是神秘。它和西方日常生活不太一样,后来他的变化更日常,但这个日常里包含着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的生活的影响,比如很安静的环境里一个高音喇叭,很突兀,我看了很有感觉,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有什么话想对他说?</B>
人老了别工作那么卖力吧,喝喝茶,坐下来闲一会儿,发会儿呆什么的,越成功的人订单越多,在接订单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做一些对自己的画、创作不好的事情。但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