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北京春风拂面,春意盎然。2010年4月15日上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主办的“书法有法——孙晓云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全国政协、文化部、中国文联、江苏省委省政府、江苏省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主持,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在开幕式上讲话。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发来贺电,孙晓云致答谢辞。
本次展览是2006年以来第二次由政府出资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孙晓云个人书法展。展览汇集了作者四年来创作的精品力作八十余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孙晓云卷》同时首发。著名书法理论家李刚田、李一、周俊杰、郑晓华等从不同的艺术视角对孙晓云书法艺术给予了概括和评价。
开幕式下午,孙晓云在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与书友进行了座谈,现场反响热烈。
艺术特征鲜明,领军当今书坛
孙晓云现为中国书协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她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先后被授予“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07年当选为书法界唯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杨新力在讲话中说,孙晓云同志是江苏省著名的中青年书画艺术家,她孜孜不倦五十余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不懈地努力,她以坚实的传统帖学功底与鲜明的个人书法风格,多次在全国书法展赛中获得大奖,是当代中国书法复兴之后,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书法家。“书法有法——孙晓云书法作品展”是她个人创作成就和书法理念的充分展示,也是江苏书画艺术蓬勃发展、后继有人的生动写照。
上溯古人,创新书法学术理念
孙晓云出身书法世家,自幼从传统入手,执笔习书。在多年的书法学习与实践中,她逐步探索到书法艺术的奥谛。她认为书法的结构形态只不过是书法最后的呈现,而其背后则是自然而又精确的用笔方法。而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书法传统的宗脉被人为地割裂,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模糊。
“书法不能在我们这一代终结了”,出于对文化、对历史的敬重,也出于内心深处的责任感,2001年,孙晓云将她多年的摸索、思考与研究,写成专著《书法有法》,已经由华艺出版社、知识出版社等机构4次再版。在这本专著中,孙晓云从古代生活方式、人的生理机能与纸笔器具的合理运用出发,重构古人的书写方法(笔法),在笔法与结构、章法之间建立了一种必然联系,同时,对古代重要的书法理论与批评术语一一进行阐释,获得了它们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孙晓云的《书法有法》以其独到的探索而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近10年来,在这一学术理念的影响下,对于书法笔法的研究正在成为20世纪以来书法界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孙晓云之所以要为大家解开“笔法”这个千古难解之谜,是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她看来,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把握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而由于书法与文字的关系,书法亦不仅仅是艺术所能涵盖的,自古以来,文字就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所以,今天讨论和理解书法,必须将之放在文化的高度,而不是“小能小技”。在这个意义上,孙晓云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研究,所要彰显的,是中国古代人文和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价值。
推动书法研究,彰显社会责任
为了激励更多人来关注书法传统,推动书法理论研究,孙晓云以她的影响力,全力筹划与组织了“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赢得了广泛的称誉。她在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建立了“孙晓云书法基金”,对在书法创作和研究中取得成绩的书协会员给予奖励与资助,为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心力。
孙晓云说:“如果我至今仍默默无闻,也许我一生的目标只能是不断完善自己。但是今天,时代与社会给了我一个平台,在肯定我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一分责任。我有责任用好这个平台,为书法界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书法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契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