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达与张伯驹。
徐邦达鉴定了《富春山居图》的真伪。图为留在浙江博物馆的部分《剩山图》。
曾拒绝为汪精卫60大寿作画庆贺
历经百年风雨的徐邦达先生,花白的头发,起皱的皮肤,脸上散布着几块老人斑,看起来与普通老者无异。然而即便是因为呼吸系统手术,失去了言语和行动自由的他,眼神中依然透出一种睿智,孩童般清澈的眼眸。用一同来到故宫的瓷器鉴定大家耿宝昌的话说,就是“返老还童”。
细数徐邦达先生的轶事,不少故事为人津津乐道。“徐邦达先生的不寻常之处,还表现在每当历史紧要关头,他都能作出坚定正确的选择。”据郑欣淼介绍,1941年,徐邦达在上海“中国画苑”举办了个人画展,声誉日隆。1942年的时候,正值汪精卫60大寿,希望徐邦达先生为其作画庆贺,被邦达先生严词拒绝,体现了一个爱国学者的民族气节。1949年初,邦达先生又不为西方物质生活所惑,期待新中国的到来,上海一解放,他就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博事业。
20世纪80年代,艺术品市场日渐活跃,许多古书画佳品被送进了拍卖行。徐邦达对此忧心忡忡,担心文物珍品通过拍卖的渠道“合理合法”地流失。一次,他得知曾流失民间的“清代四僧”之一石涛的《高呼与可》要上市拍卖,便四处游说,希望国家出资买下这一珍品。
恰巧那些天,徐邦达夫人滕芳女士正要见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希望政府能为他们的“斗室”想想办法。徐邦达得知,对着滕芳又是哀求又是作揖,拜托她“莫提住房,只提希望政府想办法收购《高呼与可》。”
第二天,徐邦达进门就谈购买《高呼与可》的事:“新中国初期,国家经济比现在困难得多,但仍拨出巨款将‘三希堂’珍藏的三部稀世字帖中的两部买了回来。现在我们更有能力抢救文物。”李瑞环当即表示《高呼与可》应该由国家购买,徐邦达的一颗心才终于落到了肚子里,出了门他拉着滕芳兴奋地说:“我替故宫谢谢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