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作品《地平线:容器》(2009)
2010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之一的雕塑艺术家刘建华,曾于当代艺术在中国开始萌发的1985年放弃了自15岁起在景德镇雕塑瓷厂的传统陶瓷制作学徒生涯,迷恋上雕塑中的写实语言和技法。然而多年后他面对着需要有所突破的创作又重新回归陶瓷材料。基于扎实的写实基础,刘建华由此开始将自己的雕塑创作推向一个风格独特的表现方向,终成为中国90年代后现代雕塑的代表人物之一。
自1994年他的第一个彩色雕塑系列《隐秘》与《不协调》开始,刘建华的创作风格由抽象转为具象,以中国传统石窟佛教艺术的上色方法完成的彩塑也是当年值得一提的艺术实验。后来的《迷恋的记忆》《素色年华》等系列中身著中国传统旗袍的无头无臂女性形象也延续了主体缺席的意象表达,而刘建华也逐渐成为中国第一个把陶瓷材料和装置结合进行实验创作的艺术家。他对现实的思索融合于制作精美的陶瓷写实形象中,他的作品不断传达传统与现代、物质文化与精神世界、消逝的古老文化与新兴消费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急速城市化而引发的无特色、无创意的模式化生活清晰可见于浮雕装置《水中倒影》(2003),这也标志着刘建华青白瓷装置作品的创作高峰;而《嬉戏》系列(2000)甚至对当代文艺创作中包括消费社会价值观在内的多种倾向提出了隐晦的批判。
2002年刘建华创作的《日常·易碎》系列还入选了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却在当年由于非典而改在广东美术馆),以及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2010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对刘建华的评价中,提及“他正是通过这些非叙事、去符号化的作品,从种种流行的‘当代’趣味中抽身而出,转而回到运用中国文化传统去实践一种新的当代可能。”刘建华的作品无疑具有这种高度的社会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