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艺术人物 > 何庆基:以西九龙文娱艺术区为例
何庆基:以西九龙文娱艺术区为例
作者:梁舒涵/译    来源:artforum    日期:2010-08-13

何庆基

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2004-2005)

从传统而言,中国人认为,财富与文化不可分离,随着我们国家的富强,最近几十年来,我们看到,大量的财富流入了文化的领域。很明显,地产开发商成为了当前新的艺术空间的最积极的支持者。“艺术不动产”(arts real estate)这种特定的财产形式就反映了价值的创造过程中文化所起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处在一种完全和谐的关系中。为了宣传豪华公寓,房地产商往往在楼盘中设立画廊(可谓是财富与文化精英的合璧)。但是近来北京草场地艺术区那些艺术家们反对开发拆迁的游行却说明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紧张与对峙。

无独有偶,2006年的时候,香港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西九龙文娱艺术区(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简称“WKCD”)计划,这个占地100英亩的综合区位于市中心,在光彩夺目的维多利亚港湾附近,这个计划将使香港立于亚洲文化强国之林:7座剧院、4座博物馆、一座会展中心,另外还有众多购物中心、酒店、写字楼和住宅楼(Sir Norman Foster设计的巨大天蓬将这个区域的55%都覆盖起来)。这个区域最显著特点就是承包人、开发商和管理人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的组织者的身份是重合的。当香港政府公布这个计划的时候曾引起了民众的反对,认为这是以文化作为借口的房地产开发项目(WKCD位于香港最昂贵的区域,但也濒临这个城市最贫困的地方,所以放大了这种错置感)。香港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秘密交易暴露之后,规划者不得不重新考虑开发计划。

在重建计划当中,有一个咨询委员会起到了关键作用(本人曾担任委员)。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在香港,任何新的文化机构都要面临着高价的地产问题。西方的博物馆体制在中国并没有太久的历史(是在19世纪的时候由传教士介绍引进的),而且去博物馆参观依然不是一项普及的社会活动。而且,公众对于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现当代艺术”依然感到陌生。我们必须认识到殖民策略对于殖民地文化的轻视和冷漠。香港不是文化的荒漠,其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任何新机构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放眼世界的时候也不能忽略对当地民众的作用。

经过了几个月的会谈,咨询委员会提出取消原计划当中的4家博物馆,代之以一个占地65万平方英尺的艺术空间。因为我们不打算将之称为博物馆,所以沿用了它的临时名字“Museum 加(或者M+)”,这个机构致力于展示20与21世纪的视觉文化产品,着重强调香港的视角和“当下的”展览手段。“M+”的很多方面都存在暖昧不明的成分,这是有意为之,为的是给未来的工作人员的想法留下空间。但显然,那个加号说明这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传统博物馆的研究、教育、收藏和展览功能对于这个机构而言是不够的。另外,这个加号也强调了文化的流动性和艺术的宽泛性。“M+”将重点放在了视觉文化而非视觉艺术上,这是因为香港最重要的文化成就(例如其流行文化)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视觉文化的范围。考虑到大多数人对“视觉文化”并不是十分熟悉,所以咨询委员会建议将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动态图像、流行文化、视觉艺术与设计。展览内容的扩展也意味着新的展览组织方式:视觉文化的概念反映了一种超越对展品本身的理解和体验的要求,强调观看过程的研究,试图理解观者和被观看的物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并非“M+”的首创,至少在20世纪末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重新思考博物馆的作用、探讨新的可能性等问题。但是,在这里,“M+”却意义重大,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香港缺乏“文化软件”。如果人们对于西方式的艺术缺乏广泛的理解,也就不会有馆长、策展人、保管员这样的管理机制,是他们传达了艺术的知识。“M+”将于2015年开放,虽然展馆的理念已经确定,蓝图已经绘好,但效果怎样我们目前还不好预测。

关键字:何庆基,西九龙,艺术不动产,艺术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