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走进美术学院,因为严幼俊的革命工作背景,他很快担任了美院学生会主席和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学习绘画之余,繁重的社会事务忙得严幼俊不亦乐乎。
当时,美院教学走的是前苏联的路子,重视素描技法的培训。严幼俊是绘画系的学生,主修西画,但是,他也深爱中国画。因此,对工笔白描技法的学习悄悄注入了大量精力。有一天,严幼俊在教室办公室的字纸篓里发现两团揉捏过的宣纸。他将它们捡起来并展开,一看才知是老师李震坚的人物画稿。严幼俊越看越喜欢,便带回去临摹,从中领悟到许多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涵。多年以后,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员郑朝在赞扬严幼俊时是这么说的:“严幼俊生于江苏常州,是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小老乡。常熟一带是吴门派艺术的活动地,历来山水画家辈出,这是严幼俊成为山水画家的一点夙根。”
1955年,严幼俊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教授水彩画。他很快就在水彩画教学和创作中脱颖而出。但是,他依然情系中国画。郑朝说得对,这是一种无法割舍的 “夙根”。
那时,严幼俊住在西子湖畔的朱公祠,恰好与大名鼎鼎的国画家潘韵为邻。潘韵传统功力极深,尤其重视写生,其作品生活气息浓厚。严幼俊便求教于潘先生。潘韵似乎对主修并讲授西画的严幼俊学习中国画的诚意有些怀疑。严幼俊天天苦练,每天挑选两张觉得满意的习作送去请潘先生指正,一个月后,潘韵被这个年轻人感动了。他不仅将自己精心创作的12幅册页送给严幼俊临摹研究,还欢迎严幼俊来画室观看自己平时的创作过程,加以悉心指导。陆俨少是国画系教师,他学养丰厚,是山水画大家。严幼俊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幸朝夕相见,当面请益。所以,从陆俨少那里收获良多。
严幼俊学习中国画的确心诚。他曾经“不耻下问”,向美院国画系教师孔仲起讨教山水画技法及理论。孔仲起带学生上黄山讲学写生时,严幼俊也跟着前往,以学生的姿态虚心听课。如今,这已经成为一段被人称颂的佳话。
“文革”期间,美院曾经搬迁到桐庐毕浦的分水江边。1971年,严幼俊趁美院迁回杭州的机会,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造反”行动。他跑到国画系去问道:“我要求来当国画老师,你们是否同意?”令严幼俊高兴的是,国画系教师居然异口同声表示欢迎。国画系朱颖人教授一半是真一半玩笑地说:“你来,要画有水彩的中国画。”这是严幼俊人生的再一次及时决定,确定了正确的奋斗目标后,他扎入了中国画教学与创作领域,为此拼搏终生,逐渐成为受人瞩目的著名山水画家。
严幼俊是幸运的。在他的学生时代以及为人师之初,大师黄宾虹和潘天寿依然健在。严幼俊多次聆听潘天寿授课,观摩潘天寿作画。潘天寿作品格局雄奇,气势磅礴,对严幼俊的美学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一年夏天,严幼俊跟着黄宾虹散步来到美院大门前的西湖边。几个学西画的学生正在面对着前方的山景写生。黄宾虹驻足观看后对学生说:“远山画得太淡了,应该加深一些。”学生不知眼前说话的是何人,便很不屑地回答:“这叫透视,近景深,远景淡。”黄宾虹听后笑着说:“你们看,现在是夏日,阳光强烈,照在近景上时物体显得清淡;而远景处阳光不强烈,又受到水雾的衬托,色彩反而深了。”说完,黄宾虹接着散步。留下的学生们面面相觑,若有所思。这一切,留在严幼俊的心里,也让他若有所思。
多位国画名师的指点与熏陶,以及多年西画的研习,使得严幼俊在中国画实践中的步伐踏实而顺风,短时期内便硕果累累,许多作品在各类美术展览上露面,而且连连获奖。在中国画领域,严幼俊创作过人物,描绘过花鸟;最后,他将耕耘的土地划定在山水范围。这是严幼俊又一次的及时决定,冥冥之中透出他的“夙根”。
(三)
严幼俊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不断咀嚼回味老师和同事们的教诲,他逐渐体会到水彩画的一些技法与中国画的相通或相似,他发现水彩画所使用的笔、水、彩是可以有选择地利用来丰富中国画创作的;同时,严幼俊还在西画的三度空间寻找有益于中国画创作的元素。严幼俊勤勤恳恳地进行着艺术的探索,小心翼翼地追求艺术创新,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在他的“中西融合”实践中,主旨是“以中为本,洋为中用”,借鉴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艺术。
事实上,由西方的水彩向中国传统水墨的转换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严幼俊经历了无数回的探索,遭遇过种种挫折,其中的曲折和磨难只有他自己才清楚。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拼搏,严幼俊成功了。人们从他的气势恢宏的山水画作品里体会到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开阔意境;在传统功力和时代面貌集于一体的山水之间,观者无不因为其中的苍劲笔墨、浑厚空间而叫好:这真是物象与心象的完美相合。
有专家称赞,“严幼俊山水画,刚劲巍然,大气如虹。或以线条骨力取胜,或以黑块厚重得势。而流泉若飞、雪花如舞、飞鸟盘旋、帆影不绝,更给山川增添了灵动生机。”还有学者评述,“看严幼俊的作品布局极有法道,变化多方,横竖大小、疏密简繁均因题材而异,依循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他的笔墨圆润老练,有感而发,挥洒自如,画面的布白留黑、虚实安排亦具法度,往往在严懈相映、不漏凿痕的细心经营中表现出来。”专家学者的反应说明,严幼俊巧妙地融水彩于中国画中,画家在山水画创作里已经进入了自己的自由王国。
今天,当严幼俊的山水佳作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时候,可能很少有谁会去追溯画家的那段艰辛。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严幼俊,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对艺术理论的探究与总结。他深入学习前辈留下的宝贵经验,也将自己的辛勤耕耘上升为理性思想,同大家交流分享。为此,严幼俊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受到专家学者的首肯。今年7月,由他撰写的《传统、生活、修养——浅谈山水画的创新》一文,因为“立意深远,论述独到,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理论前沿性、创新性和参考价值”,被有关部门评为“共和国重大前沿理论成果创新特等奖”。
最近还有一件关于这位著名山水画家的大事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际艺术家促进交流协会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等单位界定严幼俊为我国书画艺术领域的杰出人物。鉴于严幼俊“优秀的艺术创造力、精湛的技巧以及突出的创新观念、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艺术创作与传承”,他被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时代在前进,人们的审美要求在变化,在扩大,在提高。严幼俊常说:“要使我们的美术作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一定要认清时代对我们的要求,要敢于破旧,勇于创新。”所以,虽然已经年逾八旬,严幼俊却永远耕耘在艺术的春天里,依然在辽阔的中国山水画卷中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他希望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是无限的、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