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开幕的“巡回排演”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布展工作可谓紧锣密鼓夜以继日。双年展策展人之一、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在百忙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李磊坦言,“巡回排演”的概念提出后,很多朋友马上提出,这个主题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创作方法如何落地?如何形成展览?因为它不像过去的双年展主题有一个形态的提示。人们自然会对其有期待和疑问。
他指出,这个主题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这是呼应上海世博会。那是一个世界性的舞台,世界各地的文化、科技、人文由此介绍给大家,是全球最大的巡回排演;二、这是历届双年展逻辑性的延续。它们都是以城市为基点,思考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示各种可能性;第三、这是双年展自身的发展的要求。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各种双年展、三年展不下200个,无论是话题还是艺术家,双年展趋同是国际性的现象。上海双年展应该怎么办?如何做到既有独立思考又有独特的表达?
他说,策展人与艺术家优化了双年展机制,在东南亚上演第一幕“胡志明小道”,把第二幕“从作品到排演”当作纽约站,在西班牙展开第三幕“从展览到排演”,如此走出去再回来,把创作前期的考察讨论、积累和创作的过程,都作为展览的组成部分,而现场的观众能直接看到的,已经是第四幕了。
说到进入展厅的双年展主体展,李磊概括了两大特点:一是作品有很强的综合性,常常是跨媒体的,其创作方法、思考角度与艺术家的态度等都是多方面的。如张洹的作品《赛魅丽》,将明代的建筑框架注入亨德尔17世纪的歌剧,形成一个美术馆版本的《赛魅丽》,又有中国当代建筑拆迁的生活状态,把爱情的纠结作为永恒的主题,但又是跨媒体、跨领域的。又如邱志杰的《邱注上元灯彩图》,把明代的上元灯彩图中秦淮河的民俗场景图式化、道具化,加上艺术家自己的理解做装置,又在墙上用六天六夜画了一张巨大的壁画。还有挪威小组的机械视觉演出剧,演绎一个梦幻般的场景,进入一个超现实的梦境中。诸如此类的作品很多。二是作品的思想性较强,作品能引发思考。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只有17位(组),是历届双年展中人数最少的,但每件作品的艺术与思想含量都很深厚,吸引大家驻足思考。
双年展的第五幕“从西天到中土”还安排了印中学者高峰对话。这样把非视觉的内容摆进来,李磊表示也是避免双年展成为一种视觉奇并将其扩展的一种尝试。他说双年展不只是一个展览,而是包括了很多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