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刘小东
刘小东在北川老县城写
刘小东与王小帅在创作现场
七个女孩围坐在一辆三轮车旁,背后是北川老县城雄伟的高山和扭曲倒塌的房屋。曾创出中国油画拍卖纪录的画家刘小东在汶川地震两周年之际绘制了新作《出北川》。而刘小东和他的创作过程则成了导演王小帅的短片《等待》中的一个镜头。地震后的北川成为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交汇点。
2010 年5 月12 日清早,北川老县城主街,人山人海。北川人和各地赶来的人,手捧鲜花,悼念在两年前的“5.12”地震中罹难的亲友。废弃的老县城中,一个只有几个平方米的临时工棚刚刚搭好。一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带领着一群孩子站成一排,燃起香烛,深深地鞠下一躬,拜祭深埋在这片土地下的亡灵。
一个月后,一幅长4 米、高3 米的油画就在这简易的工棚里诞生了。画面中的七个女孩围坐在一辆三轮车旁,背后是雄伟的高山和扭曲倒塌的房屋。
10 月23 日, 这幅名为《出北川》的油画出现在2010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上。作者就是那位戴着眼镜祭拜的中年人—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刘小东。
同时在上海双年展上展出的还有知名导演王小帅名为《等待》的影片。用几秒钟便能记录的镜头,在《等待》中都被拉长为几分钟。细心的观众很快就发现,其中一个镜头就是刘小东在北川废弃的老县城画画的场景,与刘小东的参展作品形成呼应。
画家刘小东和导演王小帅是中学同学,经常一起“喝夜酒”,也在电影中有过多次合作,却从没有探讨过灾难的话题。今年年初,两人同时接到了上海双年展的邀请,地震后的北川便成为两位艺术形式完全不同的艺术家创作的交汇点。
能活下来的都是幸运者
5 月4 日,在去北川的前一天晚上,刘小东没睡好。坐在飞机上,他倏然担心起来。“去北川画画还是挺可怕的,再地震怎么办?”刘小东带着装水的铁箱子,去北川之前给助手们买了牛肉干,叮嘱他们到了北川也要把铁箱子灌满水,睡觉前放在床头。
刘小东计划以被自然灾害毁坏的北川为背景,画一组十七八岁的女孩,围坐在三轮车周围——三轮车是逃生的工具。“童男童女面对自然或人为的灾难时,都有着自救的希望。在极尽美丽的景观背后,却蕴藏着无法逃避的危险。”刘小东将这幅作品命名为《出北川》。
在选址时刘小东发现,地震之后形成的堰塞湖风景如画,如果不加注解,完全看不出地震的痕迹。最终他们选择了北川老县城的一块开阔地,站在这个位置,被地震摧毁的北川尽收眼底。
平日里,北川老县城是沉寂的,人迹罕至。一名工人叮叮当当地修葺着城外新修的堤坝。
劫后重生的北川人搬到了新县城,被地震掩埋的老县城只剩下残垣断壁。为防范泥石流而建的堤坝把老县城包围起来,形成一个纪念这次灾难的露天博物馆。地震使山体滑坡,建筑物倒塌下陷。几条狗在废墟上游荡,瘦骨嶙峋。巨大的石块压在路上,成千上万的北川人被深埋在地下。
刚到北川时,刘小东被这座废墟中的县城震惊了。“看到那些成堆的水泥瓦砾,才知道地震时真是无法救人,能活下来的都是幸运者。”
在刘小东的设想里,《出北川》至少要有一个典型的人物,才足以构筑这件作品的精神内涵。负责拍摄纪录片的助手佟卫军在取景时结识了小赖。小赖成为画中的一个人物,更是纪录片中的主角。
“5.12”地震当天,在绵阳读护士学校的女孩子小赖和同学闹别扭,跑出了学校。她一边走在大街上,一边给同学发短信。就在一瞬间,刚和她发短信的同学全被埋在了地震废墟中。小赖为同学悲痛,也惦念自己在北川的家人。她和十几名幸存者搭伴,踏上了大地震之后回家寻找亲人的路。
地震改变了北川的自然风貌,更改变了北川人的生活。一位去县城卖粮食的农民抱怨说,他要在9 点半赶上船,接近12 点才能到乡镇。除了卖掉粮食换成种子之外,还要买日常需要的油盐酱醋,但他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又得赶回去坐船了。下了船还要走山路,回到家已经筋疲力尽了。更让他觉得心疼的是,坐船要16块,而地震前坐汽车只要两三块钱。卖的粮食减去路费,所剩不多了。
在佟卫军拍摄的纪录片里,第一天就出现在画面中的一条黄狗瘦得皮包骨头,肋骨根根可见。这些原本被养在北川居民家的狗,在地震中也成为无家可归的野狗。刘小东总会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废墟上的那些狗。十多天后,那条黄狗就胖了一圈,并成为刘小东画作中的一名角色。
王小帅在北川只呆了三四天。在用半年时间筹备的《等待》这件作品中,刘小东在北川画画只是二三十个场景中的一个。刘小东和王小帅都觉得,这一个镜头足以实现两个人和两件作品的交汇。
5 月底,画完最后一笔,参与此次创作的人们向北川废墟道别。“向北川遇难的灵魂道别,愿他们安息,但愿我们的到来没有打搅你们。”刘小东在日记中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