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盛婕的首个个展,“第一推动力”这个名字显得非常理性,与她的年龄和性别给人通常的印象有着强烈的反差。虽然只有4 件作品,但展览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使得整个展览就像一个更大一点的作品。这些共性或许是每件作品都涉及了“声音”,或许是作品视觉形象上与展览名称相悖的感性,又或许是每件作品所共同呈现出的对现象之下或之外最原始动力的求索。
“第一推动力”是个物理概念,来自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后的牛顿,晚年在研究行星为什么会围绕太阳运转时,由于信奉上帝,认为除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切线力”只能是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否则,根据已知科学定理,没法解释我们的宇宙开端。高盛婕的作品显然不是、不能也无意继续解决这道深奥的物理题,关键在于艺术家感知“已知定理之外的力量”的思维方式,提示着观众深入思考的乐趣和必要性。
走进这个展览所在的上海证大当代艺术陈列馆个展空间,原本宽敞的大门被封成狭窄的通道。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被展厅内部的钢琴乐声吸引并直奔而去,但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这通向展厅的必经之路,左侧墙上有七八个圆孔,圆孔里断断续续发出一些微弱而奇怪的声音。根据作品标签说明,圆孔里发出的是一个受害者和凶手之间的对话,它取自真实个案的采证录音,由于声音经过特殊处理加密,根本无法听清任何一个字,甚至连是否人声也不能确定;标签说这个录音声经加密处理后,当观众在狭窄空间里行走时会产生类似脑内电波的电信号,令他们有轻微的怪异和不适感。笔者并未感到明显的不适,但据现场另一位女观众说,她确实感到某种不适,好像脑电波受到干扰似的。也许这种反应只能因人而异,但艺术家在展览的第一个作品中设置这样一种可能对观众脑电波产生影响的加密录音,想必另有意图,而作品题为“窄门”,颇有宗教意味,似乎暗示观众:必须经由不易察觉而又连续不断的干扰,才能进入艺术之门。
进入主展厅,就看到展览的同题作品《第一推动力》。这件占个展空间三分之一强面积的“主题作品”,在整体幽暗的环境下显得庄严肃穆。展厅中央是一座圆形水池,一台卸除了外壳和音板、设置了自动演奏系统的钢琴立于水池中央,弹奏着练琴者耳熟能详的大师乐曲,水池里的水每十分钟升高直至淹没琴身,然后落下直至退至池底,水的上升和下降引起水压改变,琴的声音受到压迫、释放、变调,甚至只能发出一些金属的碰撞声。
行为录像、灯箱装置综合作品《月亮》,由墙上两排小灯箱和正面墙上一屏录像组成,那些小灯箱蜿蜒曲折上下不齐,灯箱画面是潮汐在沙滩上留下的曲线,而录像则是艺术家在浙江沿海创作这件作品时对当地居民生活和她自己捕捉潮汐曲线的行为记录。这两条曲线经过数十个灯箱参差不齐的排列得以隐现,在幽暗的展厅里具有神秘的力量,一时间也令人产生众多遐想:有观众说它们其实也很像闪电,因此灯箱存在着从屋顶向下竖立排放的另一种可能;还有人干脆说像K 线……澳大利亚国家大学视觉艺术基金会的DavidWillams 教授和日内瓦大学艺术评论家Michel Jeanneret 教授都特别喜欢《月亮》,Michel Jeanneret 说:“ 这件作品的思绪既遥远又明确,不需要我们像做数学题一样去推算,也不是像政治外交那样意图直接,这正是艺术要做的事。”
《B.A.C.H.》由一面长墙上的4 屏连在一起的录像组成,影像呈现了4 匹各驮着一只小音箱的马,在草原上时而聚集时而散开。它们背上的音箱发出一种类似耳鸣的声音,这声音随着马的走动、分散、集合,以及天气变化,比如雨水的交融等等,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作品的题目“B.A.C.H.”,原来是巴赫在他最后一首没有完成的赋格曲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的四个音符,而后人认为,这是四声部的赋格作品最后的切入点,它重新诠释了赋格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