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圈外人眼里,范曾是一位注重中国文化精神的大师。他的言说传递出来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包括他在关键时段里一捐千万金的豪举,这些共同构筑了范曾是国学大师、书画大师的气场。他本人的风度、言必背古诗的豪情、奇贵的画价等等,让大众看到了一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新的文化英雄。如果撇开范曾作品本身,我们但愿这是真的。但范曾首先是个国画家,他作品的种种病灶前有张俊东、郭庆祥先生两文都有真知灼见发表,我就不多说了。我最受不了的是其作品的俗不可耐,那么俗的画竟然出自那么有型有腔调的人之手,那么俗的画还要同国学扯上关系,我们的国学也太弱了吧。从范曾现象可以看到,读书多的人并不一定雅,或者书是读了但理解正确与否、感悟浅深如何都是有待商榷的。你画画还读了离骚,不能说你就到了离骚那个境界了,不能说你读过离骚了,你就可以代表民族精神了。
范曾现象由于影响广泛,对中国美术圈确有启示,但这种启示起的是反作用。
范曾现象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在目前国画市场里,格调偏俗的画容易卖得好。还有一个感觉是:国中的收藏家队伍整体素质低下、学识稚嫩。所以,现在我们的艺术市场是不健康的、初级的。不少收藏家手里,差画俗画一大堆,偶尔像点样的,原来是范曾的。范曾作品如果确是其几或其追随者夸的那般“大师级”,那也是一堆行画里的大师。也就是说在中国画的行货市场里,范曾是画得最好的,在对庸俗画普遍趋之若鹜的乱象里,范曾画卖几十几百万一张完全是合理的。我们能接受赵本山小沈阳二人转的俗,就应该接受范曾作品的俗!当然二人转除了俗还有幽默。
从成功学营销学的角度看,范曾确是大师。从艺术的角度看,范曾确不是大师,至多是个“优秀的行画家”。但范曾是营销大师、广告大师、策划大师。他在荧屏、报刊、书籍、画册中的激昂言说,他在培养客户及追随者的那方面的功力,都证明了其营销运作手段的高明与实效,非一般画家能与之比肩,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这本不错,在利字摆中间的艺术市场里,能卖得那么好那么贵就是本事啊,不佩服不行。如果你是玩艺术经纪的、开画廊的、倒卖古画假画行画的,你必须向范大师学习,范大师就是你的榜样。如果你是搞艺术本体研究实践的,你最好少关心范曾这两个字,看到他在电视里高谈阔论你完全可以看作他是在为卖画做免费广告。不要去买他的画册文集,那是给不懂的业余的有钱没脑的想附庸风雅的某某某看的,与你何干。
从范大师的一贯表现来看,他是既想做卖得最好的画家,又想做独步古今的绘画大师。很荣幸的是,前者他做得非常出色,后者恐怕这辈子不行了。
范曾先生是玩腔调的,不像玩画的,画不过是玩腔调的工具。也许范曾先生的大师腔调是对自己作品的极大自信而来的,如果真是这样,说明范曾先生虽然通读美术史,但对古人古画的理解是表面的浅薄的。从而对自己作品的过高定位失准也就不难理解。
范曾现在的风格二三十年前就有了,这么早就定了风格至今一成不变是有很大问题的。国画家过早定型的问题在于这个画家肯定有投机取巧、东拼西凑之嫌。因而范曾的作品内行一眼便能看出人物是学任伯年、蒋兆和的,石头松树是学潘天寿、李苦禅的。学仿得如此明显,其艺术智商高下显而易见。长期的市场利好决定了范曾不可能把给其带来巨大名利的所谓的风格变革的。长期习惯于名利场、镁光灯下的画家不可能也没时间对自己的艺术去反思,恨不得尚未盖棺立马定论,把自己放在五百年第一人甚至五千年来唯一人的位置上。
不能奢望范大师把画画得更好,只能希望这样的画不要再扰乱视听。如果把范曾的作品推为当代中国绘画的代表,那是欺国中无人,那才是当代中国画的最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