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张恩利
作为与世界顶级画廊Hauser & Wirth画廊签约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张恩利十年如一日地画着平平淡淡的静物,犹如一个隐形人
直面艺术家,有时是件困难的事。你必须首先扯下对方的“面具”——他们已经准备好的固有的语言系统,然后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当所有的符号和意义被摈弃一旁,进入抽烟喝酒侃大山的状态,才有可能有限地搜集他们的真心话。
对艺术家张恩利来说,这个对话过程略显艰涩,他对自我的防护总跟他所穿的厚实衣服一样,把自己裹得很紧。2010年的最后一天,张恩利的个展在上海民生美术馆开幕,上海的艺术家几乎悉数到场,这或许就是“世界顶级画廊Hauser & Wirth画廊签约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的影响力。不过,在气球伴美酒的喧嚣现场,唯独不见张恩利本人。
“我不喜欢热闹,我宁可做羊群中的羊,也不做羊群中的骆驼。”这是张恩利的解释。可现实情况是,就是这样一个低调避世的艺术家,逐渐被推向了世界顶级收藏家购买的名单中。
展览的现场,是张恩利的六幅新作。《天空》系列,视角是仰视的,透过稀疏的树叶,看灰色天空的运动形状。“上海的天空就是这样的,灰蒙蒙的。”张恩利说。
看张恩利的画,有种奇妙的感觉:你感觉在画中,又像在画外。如同一扇打开的窗户,放眼看到窗外的美景,容易忽略自己的存在。这种独特的隐藏人物视觉的画法,张恩利创作了十余年。
我努力去搜索策展人的话语“隐藏在普通物中的非常态因素使之着迷”,虽然不能了解艺术家这种“非常态因素”是什么,或许本身就是对那一套过度阐释的系统感到厌倦,但是当人们观看到张恩利的画作时,确实能感受到的,是表面平静的背后一种狂乱的力量。比如那些空间的刻意留白,比如天空完全没有光线和明亮色彩的设置,感觉压抑而忐忑。
“看起来平平淡淡的,但是所有要表达的东西都在里面。”这是张恩利作品的共性。他称自己是一个纯现实主义者,所有表达的对象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有时候,为了自己某一瞬间想起来的物件,他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找到真实的尺寸。
为了彰显自己的现实主义,张恩利觉得单纯地通过画面表现略显不够。于是,他把自己的工作室按比例在美术馆里通过绘画的方式显现出来。包括桌台、马桶、开关按钮的痕迹,逐一在一个盒子空间中绘画出来,只是内部空空如也,确是真实存在。
“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可能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实际上是在找很多人体验过、却容易忽视的审美。现实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不是直接的。人最大的力量是穿透现实,要往后看。我们努力去鉴别现实中的东西,因为不持久,转眼就过去。”张恩利说。他的思考有时是非常跳跃性的,你没法辨别,他究竟是对你说,还是自言自语。
很可笑的现实是,当中国的艺术家们普遍沉溺于消费主义、献媚于资本主义的大潮时,张恩利却在十年如一日地画着这些静物。他既不参与,也不批判,犹如一个隐形人。他乐于这种中庸之道:“批判什么呢,我们每天都在享受……”,“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局限性去评价别人的作为……”,“你不能把一个暂时性的现象当作一个特殊事例……”。
尽管与Hauser & Wirth画廊签约,张恩利在国内的展览并不多见。“过度的、不适合你的机会,会把你消耗掉。消费的不是物质,是消费人。”张恩利说道。
张恩利反反复复对普通事物的描绘,既让人迷恋,又令人恐惧。他说自己有可能未来30年都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因为“任何作品一献媚,就没有意思了,马上能通过作品透露出来”。
“隐士”张恩利,或许是对他目前创作状态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