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以电影更侧重的视角,也许叫《洛尔迦和他的情人》更确切些。可惜翘着两撇胡子、画下软哒哒钟面的达利闻名天下,而知道洛尔迦的人则要少得多了。
1898年,洛尔迦(Federiceo Garcia Lorca)出生于西班牙南部格拉纳达的优渥之家,自幼过着田园牧歌式的无忧生活,全身心投入艺术爱好。虽然成绩欠佳,却弹得一手好钢琴,大学时更对文学情有独钟,开始创作出版诗歌和散文。
1919年,他离开家乡,来到首都马德里,住进了有称“西班牙牛津剑桥”之称的Residencia de Estudiantes寄宿学院。此地是当时西班牙艺术精英的集聚地,洛尔迦由此结交了大量同好。其中有个酷爱体育和爵士乐、又愤世嫉俗的家伙和洛尔迦特别合得来,两人遂成好友。此人就是日后的大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nuel)。
洛尔迦在Residencia住到1921年时,终于等来了另一位主角——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达利自幼性格古怪,行为出挑,当17岁的达利长发奇装,咬着没点燃的烟斗搬进寄宿学院时,依旧不改博人眼球的本色。
一个沉静诗意,一个张扬放诞,个性相悖却无阻两个天才的相互钦许和彼此投射。两人渐渐形影不离,一同寻欢作乐,流连酒吧夜店。一次,达利卖出了一副画作,于是两人回学院时叫了两辆出租车,一辆两人并坐,另一辆空车跟随。据说此举被马德里富家子弟纷纷效仿,盛行一时。那是怎样的轻狂岁月啊!
1925年,两人结伴回到达利位于地中海边的家,洛尔迦的个人魅力和诗歌才华同样征服了达利的父亲和妹妹。电影中二人浪漫关系的铺陈即是集中于此段落。即便两人不在一起时,也是书信频繁,深情蜜意。洛尔迦写过《致萨尔瓦多·达利的颂歌》,当众咏叹“啊,橄榄色声音的萨尔瓦多·达利”。达利同样对洛尔迦不吝赞美,为他画像,写文赞颂洛尔迦为圣·塞巴斯蒂安,称他“全部的存在都体现出惊人的诗的现象”。
然而剧烈燃烧过后,两人关系似乎真的化作尘埃。洛尔迦为西班牙国事所苦,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用诗歌和戏剧反抗独裁政权;达利则远走巴黎,一心热衷名利,认定政治如同吞噬诗歌的癌症,称超现实主义是逃避的另一层意思。达利曾给洛尔迦写去长信,批评他的《吉普赛谣曲集》——“你比那类安分守法者的图解式陈词滥调强不了多少”。两人理想与艺术的分歧日益分明。
二人关系中,还有布努埃尔穿插其间。布努埃尔似乎一直热衷于拆散二人,1929年,布努埃尔与达利合作了超现实主义电影开山之作《一条安达鲁狗》。何为安达鲁?反正洛尔迦正是安达卢西亚人,因此电影中洛尔迦对“他们拍这电影是什么意思”的质问,可不完全是编导的空穴来风。据说在巴黎时,布努埃尔常常在达利面前大骂洛尔迦。不过达利与布努埃尔的新联盟也不长命,合作到第二部《黄金时代》时,两人就分道扬镳了。
1935年,两人时隔七年后再次见面。此时的洛尔迦已是西班牙声明显赫的诗人和戏剧家,达利则是成功的超现实派先锋,两人似有计划合作,未果,关系重又跌落谷底。
1936年西班牙内战濒临爆发之际,洛尔迦执意回到家乡,不久即被支持佛朗哥的军队逮捕。8月18日,洛尔迦被枪杀,终年38岁。坟茔犹在,尸骨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