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艺术人物 > 刘韡:在冥想中突围
刘韡:在冥想中突围
作者:唐羽    来源:《新民周刊》    日期:2011-03-23

“三部曲:刘韡个展”于3月20日起在虹坊内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刘韡这个引人注目的年轻艺术家,将自己近两年来的创作呈现给上海观众。

展览开幕前一天,我被允许进入布展现场窥视一番,但情况并不美妙,电锯、敲打等嘈杂声音震耳欲聋,展厅成了一个装修工地,几个工人在收拾大概是从废品回收站买来的旧书,撕去封面后,一本本叠起来,中心用钢管支撑,拼装成一幢幢建筑,犬牙交错,彼此挨得十分紧密。虽然我没记住这件作品的名称,但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是一个城市的缩影,是一个炫幻的模型,超高的建筑与突破天际线的大跃进,让我想到许多短时间内迅速强大的城市。刘韡介绍说,刚开始设想可在俯瞰“楼群”时,看到书页串连起来变成一篇连贯的“文章”,后来觉得这个创意太刻意,就马上放弃了。一旦觉察到被归纳为“观念艺术”的可能,刘韡就会回避。这一点,在他另外的作品中也有充分体现。

在最大一个展厅里,另一件体量庞大的作品正进入最为痛苦的分娩期,刘韡在现场不停地指挥着工人,神情有些焦虑。大量油漆成乳白色或果绿色旧门框——它们可能来自动拆迁后的废料市场,被工人用来搭建一组作品,每一个配件都像建筑的部件,并可以解读出哥特式建筑的细部特征,它们向上寻找突破,引人入胜地向着无限的高度进行一番自我膨胀的想象。盘桓于夹板碎片与锯末之间,我在废弃的门框与哥特式建筑之间进行联想,觉得这这个创意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内实现,绝对是一个有趣的实验与证实,上海,中国最早向西方文明开放的城市,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又让西方人感到震撼与迷惑,那么废弃物与西方文明之间的转换,可能就体现了中国草根的智慧或机巧?再或者,它影射了中国快速转型中的尴尬现实?

在去年双年展上,这件作品其实是展出过的,但受制于场地,束缚了刘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次,他可以比较完整地体现最初的思路了。

但是,也可能是相反。他一再跟我说,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观众解读成功,更不愿意自己在作品中体现一个完美的、可以用文字表达的观念。既往的经验对作品本体的干扰越少,越能接受作品的本原。“我希望在作品中体现个人意志与时间的痕迹。但常常在作品成形后,被人破解了密码,或者自己发现作品的主旨自个儿跑出来了。

其他作品也泄密了这个想法。比如《黄金分割》,是用钢板对旧家具进行一番解构,按黄金分割的比例来重新定义。但作为上海人,我还是联想起过往的经验,并对它们的变形感到亲近,产生丰富的联想。

刘韡是关注度很高的青年观念艺术家之一,被视为艺术愤青,多以具有尖锐社会讽刺意味和醒目视觉形象的大型装置闻名,同时广泛涉足摄影、影像、绘画、雕塑等领域。其作品包含环境退化、充满权力和政治色彩的历史、诱惑和憎恶并存的当代城市生活作品等主题,记录着文化焦虑心境下对感情过剩、堕落和侵略的反思。他特别注重探讨艺术视觉样式与观者参与间的互动性,通过对观众生理与心理的交替作用而促使其重新审视身处的社会环境。

似乎是为了配合这次以装置为主的个展,刘韡还拿出五件油画作品,均为《冥想系列》,这些看似玄妙无比的油画,与装置一起搭配,构成了另一种语境,特别是一段白杨树干,被锯成两截后,在表面再装上类似电视天线的不锈钢杆,在底部接一块类似锅状天线的圆形铁板,这似曾相识但又无法定义的作品可以单独观看,也可以与环境一起考察,比如它的背景就是一幅《冥想》,在它们组成的穿透性空间里,我甚至想到了当下正在演变中的日本福岛核电站辐射危机。

关键字:刘韡,哥特式建筑,民生现代美术馆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