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艺术人物 > 画家范曾的500万名誉战
画家范曾的500万名誉战
作者:孙冰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日期:2011-05-03

艺术家“说不得”?

截至目前,原告方范曾及其代理律师都表现得极端低调,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也不做任何表态和回应,记者也试图联系范曾方面或采访其代理律师,同样未果。郭庆祥则一直在各种场合继续表达着与文章中类似的观点:流水线不是创作是生产,如此得到的不是艺术只能是工艺品。

“一个画家怎么画画、卖多少钱都是他的权利和自由,不关任何人的事,但是如果他还要打着传统文化旗号,把自己塑造成大师、圣人、巨匠,就是歪曲了国学精神、歪曲了艺术和审美,就应该有人说出来。”郭庆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拍卖公司书画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范曾的高价作品大多是他80年代创作的早期作品,而近年来的新作则行情一般,这也说明,流水线式创作的争议还是对范曾作品的市场行情产生了一些影响。”

“艺术究竟是好是坏的争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能不能评论,如果连说都说不得,那就很可怕了。”郭庆祥说,“而且我的文章根本算不得尖锐,我连名字都没提,我只是想提醒画家、收藏者和公众们警惕这种现象。”

郭庆祥表示,范曾在起诉之前并未与其沟通,拿到索赔500万的法庭传票他“很惊讶”。

虽然官司是第一桩,但是这次其实并不是郭庆祥第一次因为“评论”而遭争议和麻烦,之前他曾经以署名文章的方式批判过“某些当代艺术家在拍卖场上屡创天价,但是作品其实展现的都是丑态,恶搞中国人形象以迎合极少数外国藏家的趣味”。

他还公开鄙夷过被业内奉为宫廷收藏宝典的《石渠宝笈》,认为其不过是“商业概念”,价值有限、赝品多多;他还批判行情火爆的清宫皇家收藏“庸俗”……这些文章和言论不仅引来无数人与其“商榷”,也让他在圈内有了一个 “大嘴郭”的名号。

艺术评论的界限在哪儿

其实,此案最终的输赢,对于范和郭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有分析认为,这件“一篇评论引发的官司”所带来的关于“艺术评论”边界如何界定问题的讨论,对于整个艺术圈和艺术市场的发展具有指标性意义。

整个案件的核心就是如何界定正当的艺术批评与名誉侵权。“这类案件的核心是判断事实是否客观存在、是否存在诽谤,而以本案来讲,还有一个究竟是评画还是评人的问题。”第二被告、上海《文汇报》方面的代理律师富敏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也曾经在谢晋遗孀起诉宋祖德案中任谢晋方的代理律师。

“好在这篇文章是郭庆祥写的,如果是一般的评论人或者记者所写,那这500万的索赔额,恐怕会很吃不消的。”一位知名艺术评论人半开玩笑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如果输了,基本上要倾家荡产;就算官司赢了,律师费和诉讼费也是笔不小的数目。”

富敏荣曾经参与过一起企业告记者诽谤的案件,索赔金额高达3000万。“当时记者的账户被查封,案子拖了很长时间。目前索赔标的多少是原告方的权力,标的很高即使打不赢也可以拖死你,而且律师费和诉讼费都会高得惊人,因为律师费和法院的诉讼费用是按照索赔金额多少计算的。”他说。

“今天的艺术界确实百花齐放了,但并没有百家争鸣,敢说真话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郭庆祥表示,“如果非得要政府成立一个文艺批判检验和监督部门,审批通过才能发表评论,那可真是笑话了。”

“反正,以后该说我还是会说。”郭庆祥说。

上一页  1 2 
关键字:范曾,郭庆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