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艺术人物 > 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绝地逢生
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绝地逢生
作者:唐真龙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日期:2011-06-17

作品《共和国的诞生》

有态度的记忆

在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张晓刚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以5218万港元天价拍出,并刷新张晓刚个人拍卖纪录。现在看来,“共和国”系列和“大家庭”系列都是张晓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这两个系列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共和国”系列到“大家庭”系列是张晓刚在艺术创作上质的飞跃。

张晓刚是一位善于自我反省的艺术家,直到现在他还保持着这种自我反省的习惯,这种反省也使得他总是能不断地突破自我。《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等两篇作品创作于1991年——1992年间,也就是在张晓刚出国之前,当时他还是四川美院的老师。这两篇作品的创作是为了参加全国美展,当时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因此学校要求每位老师都要出方案,由于之前从来没有画过建党题材,因此他就去图书馆查资料。当他把党史上的一些资料拿出来看时,他惊呆了,“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多照片,我们原来受教育的时候都是通过简单的文字,但是我看到这些照片时,我还是受到震撼了。”张晓刚回忆道,首先他为那个时代的一些人如李大钊、瞿秋白等人思想的成熟感到震撼。他们还那么年轻,却有如此完整而深刻的思想,这是张晓刚以前没有感知到的;另外,从那些老照片上,他也发现了不一样的美,他把那些照片借回来铺在床上一看,那个时代的感觉就出来了。于是,循着这种感觉和思路画了“一个共和国的诞生”系列,这个系列是他个人的符号,与个人记忆有关。他认为这样的创作既不违背自己的创作原则,又跟创作的主题有关。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他的创作在当时遭到了否定,送展之后没有被评上。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再也不参加全国美展。

如果说,“一个共和国的诞生”系列是一种潜意识的探索,那“大家庭”系列就是经过绝望与毁灭之后艺术的重生,是一种成熟的、自觉的探索。

从德国回来之后,由于始终找不到创作的灵感,有半年的时间张晓刚都没有画画。直到1993年秋,他从北京回到昆明老家,重新思考他在绘画风格上应该做出的改变。他发现了一套家藏的老照片,突然之间,他觉得“要出东西了”,就这样他创作了“大家庭”系列。“大家庭”系列是一种记忆,这种记忆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张晓刚认为时代性是一件艺术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艺术家必须要有个人的东西,要有时代的感觉,哪怕你是反抗这个时代的,你都要有一个态度。”而他认为自己就是反抗这个时代的。

除了自我反省,张晓刚也是一个喜欢自我检讨的人,他原来有一个习惯,每到年底时要做一个类似反省书一样的东西,今年做了什么,有没有进步,后来慢慢这个习惯就变成了几年做一次,但基本上每年到年底会想一想。

在“大家庭”系列之后,他又创作了“失忆与记忆”系列,与“大家庭”系列不同,这个系列更多的是探讨人与记忆的关系:一方面人要生存,另一方面又要想保持住某些东西。从2003年起他开始创作这个系列直到现在,中间经历了“里与外”、“绿墙”系列等。最近张晓刚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但他告诉记者,这些想法目前还在酝酿,因此还不便于公开。

艺术是一个残酷的行业,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时代里,艺术家的成就跟他的历练成正比。作为一名艺术家,张晓刚认为,他把握的只有两条:一是艺术家与美术史的关系,这是纵向坐标;另一条则是自己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这是横向坐标。对艺术的追求如同一条由纵横坐标交叉点组成的弧线,在纵横坐标中不断寻找交叉点,艺术才会越来越有高度和深度。

上一页  1 2 
关键字:张晓刚,绝地逢生,绝望,表现主义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