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艺术家 杨泳梁
杨泳梁选择用数码摄影、数字合成进行传统美学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形式上符合传统审美情趣,用的媒介和表达内容却充满后现代色彩。
与其将杨泳梁界定为影像艺术家,不如称其为新媒体或多媒体艺术家更为贴切。
站在这个80后艺术家的一些作品前,感觉恍如隔世。远观明明是一副烟波浩渺、气韵生动的传统文人山水,但细观之画上层峦叠嶂却竟由无数广厦林立的现代都市影像细腻合成。
以传统表象的虚无,架起现代都市变迁以及隐藏于都市内游走的灵魂,这种双重感观差异,使他的作品带有些许不可思议的神秘色彩。
这一类型作品大约5年前出现在上海的一些摄影展上,视觉上的美感与内在对城市快速发展的冷酷思考以现代影像技术方式结合在一起,使评论界和观众倍感新鲜,在80后的年轻艺术家群体内迅速脱颖而出,他的作品开始被包括大英博物馆在内的西方艺术机构所收藏。
在上海外滩18号的18画廊内见到杨泳梁,并不能使人很快将他与虚无缥缈的作品结合起来,他看上去与那些生长与这个都市里的当代青年们并无二样,待人礼貌却对陌生人保持着疏离感,相较于国内更早一辈的当代艺术家,他气质内体现的“时代感”更为明显,对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商业这类话题不避讳地侃侃而谈。
很难想象这个出生于上海嘉定的年轻人是如何“以多种技术”奇妙地融合了那些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因素。
用西方技术诠释中国精神
与他在幼年花费了十年时间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有关,杨泳梁的骨子里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似乎并未想过将从事承袭传统的艺术创作。
在艺术学院,他学习的是视觉和设计相关专业,一些实验性的视觉作品还获得过全国性奖项。
2003年自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分院毕业后,他也曾像很多年轻人一样试图自己创业,创办设计工作室,体验是:“尽管很努力,但总感觉有劲使不上”,在三四年的时间里折腾着,公司开开关关。
他把这段经历描述为“人生坐标没有找准定位”。但从另一方面,也使他对摄影、录像和新媒体制图合成等技术掌握更为得心应手。
在这期间逐渐开始的摄影、水墨和录像艺术探索中,他已经在思考一个问题:所谓的“后传统”现象,应该如何更好地体现在艺术形式内?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文化,与现代生活、西方美学之间似乎仍然缺少一座桥梁,他决定成为这座桥梁。
2005年前后,他结束了并不顺利的创业,开始投入专职艺术创作。
传统绘画是人与作品的直接感知,但若以机器作为媒介,在人与作品之间横亘一个中介物质,将产生怎样的思考和契机?
事实上对杨泳梁来说,选择用数码摄影、数字合成进行传统美学艺术创作尽管是跨界的,也是必然的。他认为现代的笔墨纸砚也同样早已成为工业化产品,从这个层面上,机器取代笔墨成为绘画媒介并无什么区别。
同时与其他形式的当代艺术相比,新媒体艺术在与西方艺术界的对话中相对更平等。
80后艺术家似乎从进入艺术领域的初始,就为自己定位了未来如何成为一个国际性艺术家的方式。
“可能不应试图以中国的水墨去表达西方的主义,而应用西方技术,诠释自己真正内在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文化的、传统的、是他们无法涉及的,是留在我们自己血液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