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对于王光乐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王光乐所在的N12——这个当代艺术界的青年艺术团体,在展览已经筹备差不多的情况下第一次停止了年展,在这之前的4年,这个团体每年举行一次展览。原因是承办方的U空间不明原因的取消了这个展览档期。展览就此停了下来--每个人对展览的要求都比以往要高出很多。2011年的午后,王光乐笑着对我说:我甚至都把第5次N12展列进了简历了。
07年也有高兴的事,最为重要的是,王光乐的个人展览——寿漆在aye画廊开展了。关于寿漆,王光乐说:“寿漆是一个很重要的展览,是我的作品成为抽象的一个开始。”从最初的水磨石到寿漆,王光乐认为这两个系列之间并没有一个形式的延续,水磨石是点状,寿漆是条状。形式上是两码事,但他们有一个观念是相同的,就是耗时性,即过程的重要性。
从整体来看,《水磨石》是写实的,他只是貌似很抽象,《寿漆》已经没有叙事性了,但是我为了让观众有一个入口,我给了让他寿漆这个名字。最新的一个系列叫《无题》,这个系列之前我觉得铺垫的已经差不多了,所以连题目也没有了。从观念上来说与以往作品是一致的,但是从形式上来说,他和寿漆有关系,和寿漆有相同的工作方式,可以被称为无题版的寿漆。
从水磨石到寿漆,王光乐的作品并没有出现飞跃,只是一个形式替代了另一个形式,但对他来说,寿漆比水磨石来的更加单纯,指向性更加清楚。他没有可以唤起你对现实的一种物象。水磨石是一个很淡的题材,但是他还是会让人想起地面,寿漆连这点都已经消失,只是预留了一个寿漆的名字给人联想。其他的都很抽象,这是王光乐作品上的一个变化。在做寿漆的时候,他的心态是非常平和的。
表达自己对时间的理解
无论是王光乐早期的作品《下午三点到五点》、还是《水磨石》,甚至包括取材于房东老照片的《后海》系列,都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因素——时间。在这些作品中,由于色彩的最简单化的处理,礼堂、水磨石地面和人物作为客观物体的特点都被尽量消除了,似乎只剩下光。这刚好契合了时间的表达——时光、光阴。对于时间,王光乐深有体会“时间对人的限制性特别大,我们一般看人会静态的看,实际上人要放在一个时间的流水线上来看。从A点到B点走完后人就没有了,但是时间这个流水线还在。同时这种性质也是一种限制,对我来说,这是很无解的一件事情,所以从时间这种性质看人,我觉得很多曾经纠结的事情也不算什么了。”
“而从作品本身来说,我想的更清楚,从寿漆开始已经有一个苗头,要回到艺术的本体上,到了今天,这种态度更坚决。在今天影响艺术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观念,一个是形式。在观念和形式之间,有的时候我自己也会模糊到底我在说一个观念的时候在指一个形式还是我在做一个形式的时候他具备一个什么样的观念。但现在我却越来越清晰,一个有趣的观念一定会有一个独特的形式来对应。而这个形式决定了一个艺术家的本职工作。
我觉得商业和学术一直在博弈
今天的当代艺术市场正在壮大,从整体上在膨胀,王光乐常常想:在整个市场膨胀的时候,支撑他的结构是否良性?虽然拍卖市场在不断壮大,画廊却没有什么变化。学术展览往往在画廊展开,产生影响的却是拍卖的数字,这是一个很大的悖论。艺术要传递出艺术的内容,但是这个内容往往被接受的时候却是一些数字,因为数字人们才会去了解,这里面存在一些问题。
“我觉得商业和学术一直在博弈,只不过今天来看,商业的力量尤其大。我的理解是这两个东西应该从认知上区别,把商业理解成手段,把学术理解成目的,如果能把这个关系处理好的话,商业是可以被驾驭的。但今天有点本末倒置,学术没有利用商业好好发展自己,学术的声音被捂在一个地方,发散不出来。”王光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