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芙·阿诺德
伊芙·阿诺德的摄影画册《In China》获得1980 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与罗伯特·卡帕同时代的摄影师伊芙·阿诺德(Eve Arnold)堪称是20世纪最杰出的摄影师之一。曾担任阿诺德助手的英国女导演Beeban Kidron评论道:“出现在媒体上的伊芙·阿诺德,名字前头永远都挂着‘传奇’这一前缀:传奇的女性新闻摄影先驱,传奇的与马尔科姆.X同行的白人女性,传奇的连续40年里为每任美国总统拍摄照片的摄影师,传奇的伊芙·阿诺德为明星的‘幕后写实照片’确立了‘全新标准’⋯⋯她拍摄过浴室里梳妆打扮的玛丽莲·梦露,裙子蜷起了半截;拍摄过素颜的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拍摄过安杰丽卡·休斯顿(Anjelica Houston)与她的导演父亲约翰相拥;也拍摄过保罗·纽曼初出茅庐,一部电影都还没拍过时的青涩模样。传奇的伊芙确实当得起‘传奇’二字:在中国还未完全敞开大门的时候,她已经去了那里,在阿富汗、蒙古、苏联还都是充满敌意的名字时,她也已经一一造访。从来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她。”当然,唯有死亡除外。2012年1月4日去世,伊芙·阿诺德在距离她百年寿辰不过百日时,离开了人世,享年99岁。
伊芙·阿诺德属于大器晚成型的摄影天才。她1913 年出生于费城,由于家境贫寒,照相机对于阿诺德而言一直是难以接触到的奢侈品。直到她34岁在纽约一家照片洗印厂做洗印工时,才渐渐对摄影产生了兴趣。两年后,她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读了半年摄影课程,又过了三年,加入了玛格南图片社。1957 年,阿诺德成为了玛格南的正式成员,她是这家著名的摄影经纪公司的首位女性成员。上世纪50 年代,阿诺德都在为美国《生活》杂志工作,1962 年后移居英国,担任《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摄影师。1969 年,阿诺德在阿联酋拍摄了不少照片,之后出版了摄影集《面纱背后》,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1980 年,她的首个个人摄影展在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举行,以其在中国拍摄的作品为主题——她是中美建交后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少数西方摄影师之一。同年,摄影画册《In China》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她获得美国杂志摄影师协会终身成就奖。此后,各种荣誉和奖项纷至沓来:1993 年,阿诺德成为英国皇家摄影协会荣誉会员,2003 年获得大英帝国勋章。
伊芙·阿诺德最为普罗大众所知的是为玛丽莲·梦露拍摄的许多照片,包括梦露在她最后一部电影《乱点鸳鸯谱》(The Misfits)现场的剧照,弥足珍贵。她先后出版过三本梦露的摄影集,此外,还拍摄过好莱坞女星琼·克劳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等名人。玛格南的创立者之一卡帕曾评论阿诺德的作品为“一边是玛琳·黛德丽的美腿,一边是贫下中农的艰苦生活”。短短一句,概括了她的作品特色,那就是范围很广,从明星名人到社会写实作品,一应俱全。14 岁起就跟在阿诺德身边的BeebanKidron 说:“坐在黑暗之中,面前出现的是一张张来自天涯海角的陌生面孔,以及一张张万众膜拜的明星脸蛋——这种横跨两者的本领,是上天赐予她的本事。对她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所有情景中都包含着潜在的美丽与质问。”阿诺德在评介自己的作品时,保持着平民的谦虚与天才的骄傲:“并不是我们太过杰出,而是别人都太他妈平庸了。”从Beeban Kidron 为《卫报》所写的追忆文章《我从她那里学会如何准备行李》中,我们得以了解阿诺德富有人情味的一面:“我从她那里学会如何准备行李——得有一件能穿去皇宫的礼服,也得有一双能跑马拉松的鞋子;学会如何在照片中寻找隐喻、形式与内在的真实;学会如何工作——直至全部完成;学会如何善待自己的同行——要看过程而非结果;学会如何做别人的朋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还学会如何的笑——放声大笑,而且要常常大笑。”
伊芙·阿诺德的死讯传出后,摄影界人士纷纷表达惋惜之情。83 岁高龄的英国著名女摄影师Jane Bown 称她“真的很了不起,远比我更加杰出,也更加勇敢。她曾去过一些危险重重的地方,经常一呆就是几年,相比之下,我连走出伦敦10 分钟都不愿意”。诚如Beeban Kidron 所言,“不是别人太过平庸,而是伊芙·阿诺德太他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