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璜生(央美美术馆提供图)
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艺术家王璜生个展“后雅兴”正在百雅轩展出。6月7日,王璜生接受专访,他表示传统水墨需要与国际艺术创作融合。就个人创作而言,王璜生希望表达一时一地的心绪,顺应本心,“这是装不出来的”。
>>谈个展
我不是在做实验艺术
王璜生穿着跨栏背心,叼着烟斗,在烟雾缭绕中创作《线索》。6月2日,王璜生“后雅兴”个展开幕,展出其从1995年至今创作的近80幅水墨作品,其中多为当代水墨画作。对此,王璜生说自己不是在做实验艺术,虽然“游·象”系列作品现代感很强,但还是从传统走过来的,“只是我希望我的作品更容易在国际对话中被接受、被读懂。”
王璜生认为,中国当代水墨应有挑战传统走向国际的信心。“国际舞台上的观者往往缺乏对水墨的认识,这直接导致错位的、缺席的对话。但如果中国水墨远离这个语境,那就永远无法与国际融合。相反,中国水墨如果完全舍弃传统,也就失去了和国际对话的根基。”王璜生正是在抛弃与坚持传统中进行着艺术上的探索,这次展览正体现了他的这种思考。
>>谈创作
书写一时一地的心绪
王璜生从小受中国传统水墨画影响,创作方式沿袭笔墨传统意境,通过一种韵味将自己的内心融入画面。他说这种融合早已渗透他的血液,他坚信创作应顺应本心,是装不出来的。
中国艺术非常强调书写性,王璜生更在意书写和心情的关系,希望通过书写表达一时一地的心绪。如“游·象”系列作品,在简单的线条表达里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他强调中国式的用笔、用墨、用纸,更在乎笔尖与纸的联系,笔墨与线条的关系。他将对笔的控制、对笔尖与纸之间营造出的特殊表达,称之为“中国式的意味”。
很多参观者看过展览后都有这样的疑问,王璜生身为央美美术馆馆长,怎么还有那么多时间画画?王璜生说,他最初也担心作品量不够,但这里找找那里翻翻,竟然发现作品量大大超过展览用量,展出的作品只是一小部分。多少年来,画画早已成为王璜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出身于美术世家的他早年背上画夹,一个人走遍大江南北,在南疆待了很长时间,每天画画,与新朋友聊天、晒太阳。2009年,王璜生从广东美术馆调到央美美术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环铁附近租了间画室。
场地费不能作为救命稻草
从2009年至今,王璜生多数场合以美术馆馆长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几年时间,他将央美美术馆从一个学校的美术馆变成了美术界的美术馆。
在王璜生看来,美术馆是一个区域的文化标志,具有标杆性的意义。“我一直强调美术馆应该把学术作为带动一切的根据,但中国美术馆的形象远远没有树立起来。中国的美术馆应该是一个注重知识生产的地方,要坚持一种学术高度并展现其应用学术的能力,以此将展览和研究做到一个高度。”王璜生说,美术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机构,当然也不能忘记自己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美术馆应该抓两头,一头是学术高度,另一头是学术普及,如何将你的学术高度推广出去是很重要的。”
场租往往是许多美术馆生存的依靠,王璜生则认为场地费不应成为美术馆的救命稻草,艺术家在央美美术馆做展览,不收场地费用。“如果我们认可一个展览,宁可自己去找赞助。只要做得好,自然能够得到更好的回报。”
王璜生去年主持并策划了央美美术馆“超有机”双年展,今年他将举办未来双年展,这符合他面向未来的艺术理念。不同的是,这次他将转做幕后,请更多策展人参与策划。“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一个人的力量和坚持都是有限的,一个团队如果拥有共同的价值判断、一致的学术认知、对社会责任达成共识,这才是更重要的。我希望我们大家凝聚在一起,保持对社会和文化服务的一个基本精神。”